72年前犧牲的舅舅我們想知道他的故事

72年前牺牲的舅舅我们想知道他的故事

72年前牺牲的舅舅我们想知道他的故事

寧安市石巖鎮的楊思嚴烈士紀念碑前,沈康祭奠犧牲70多年的舅舅。

“去年8月,我和表妹就來過牡丹江,也找到了寧安市石巖鎮的楊思嚴紀念碑……”沈康說。今年7月1日,沈康在愛人的陪伴下,再一次來到紀念碑前,祭奠這位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因為,楊思嚴就是沈康失聯70多年的舅舅。

跨越千里只為了卻父親遺願

“我的舅舅叫楊思嚴,籍貫北京,在上海待了十年,是新四軍某部連指導員。當年北上時,他和家裡人說去執行秘密任務後,就失去了聯繫,直到得到他犧牲的消息。70多年來,都沒能找到他的遺體。”沈康說:“我們找了70年,雖然已經失去了信心,但卻一直是個牽掛。”

早在2016年,沈康和表妹就曾在網上查找有關楊思嚴的事蹟,但出現最多的卻是“楊石巖”。“網上說的楊石巖曾任新四軍某部連指導員,1945年隨幹部團來到東北,我們就猜測楊石巖其實是楊思嚴,可說他是河南洛陽人,我們對這個線索表示懷疑,就決定親自跑一趟。”沈康表示,雖然去年見到了楊思嚴紀念碑,但他的生平事蹟與實際情況略有出入,於是,當他們今年再次來到這裡時,希望能尋找真相,完善楊思嚴的生平。

為了解放事業壯烈犧牲

據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中共寧安市委宣傳部編著的《寧安》一書中描述,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後,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黨中央派了大批幹部挺進東北,楊思嚴於1945年冬到達了寧安。

1945年12月,在張聞天領導下,成立了寧安縣“反奸清算工作團”,70多名機關幹部、革命青年參加。按照張聞天的部署,1946年1月4日,3個工作團分別到江南、石頭站、平安、興隆、蘭崗等村屯,接近貧苦農民,利用鄉土關係開展工作,宣傳黨的土地政策,調查土地狀況和階級關係,發動群眾開展反奸清算鬥爭。楊思嚴任第二工作團副團長兼第十七團三營聯絡員。

當時,寧安縣的偽殘餘勢力尚未肅清,反動勢力的活動還很猖獗。他們害怕農民翻身,加緊了破壞活動,勾結鄭雲峰、馬喜山匪部四處騷擾,襲擊工作團。土匪在石頭站破壞了農民大會,又暗中策劃第三營叛變。1946年1月30日晚,楊思嚴正在第二工作團駐地喇叭屯與團長孫萬貴研究農代會事宜,突然接到工作團同志被臥龍屯駐軍第三營三連扣押的消息。楊思嚴和孫萬貴聞訊後,立即決定前去要人。此時,叛軍早已做好迫害準備。楊思嚴臨危不懼,寧死不屈,壯烈犧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找到歷史學者 真相得以求證

沈康此行最大的收穫,便是找到了寧安歷史文化的權威撰稿人——張萬林老先生。“我們在寧安時經人介紹得知,在牡丹江有一位張萬林老先生,他可能清楚楊思嚴當年的真實情況,我們就來了。”沈康說。

7月2日下午,沈康和愛人來到了張萬林家中拜訪。得知此行的目的,張萬林表示很樂意將自己的所知相告。原來,之所以沈康一家人多年來都很難找到楊思嚴的消息,是因為當年的革命形勢所迫,不少幹部同志使用的是化名。“當時,很多同志為了保密,能順利地開展工作,幾乎不說自己的真實身份。有的籍貫、出生年月說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楊思嚴當時改了名叫楊石巖。”張萬林說。

回憶起當年的這段革命歷史,今年84歲高齡的張萬林依然記憶猶新。特別是張萬林還曾經採訪過當年第二工作團的團長孫萬貴。張萬林描述,在孫萬貴的口中,楊思嚴是一個個子中等,瘦瘦的,帶有一絲書生氣質,能吃苦耐勞,十分樸實的人。“孫萬貴說,楊思嚴對地方工作不太熟,但他總是能深入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和群眾吃住在一起。工作隊有各種困難,他都積極地去幫助解決。”張萬林說。

回憶到這裡,沈康不禁翻出了她隨身帶著的一張1939年拍攝的老照片。照片中,楊思嚴的形象與張萬林的描述十分吻合。沈康說:“我的舅舅是一個知識分子,醫學世家出身。他本身心地善良,小時候經常看到外公給貧困的人治病賒藥。後來,他投身革命,而且也是為了去救人,才不幸犧牲的。”

在兩個多小時的交談中,沈康不僅瞭解了很多楊思嚴當年的革命故事,行前的疑惑之處也都一一破解。“很幸運今天能找到張老先生,聽過張老先生的講述後,回到上海,我會聯繫張聞天的外甥女,繼續完善楊思嚴的生平。到時,希望有關部門可以協助將有缺陷的地方修改過來。”沈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