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车”轮迹的街巷

阅读《老南京》刊登的《鼓楼小火车站那些事》,令我十分感慨,与文章作者韩今相仿,也曾与小火车有过零距离接触。近年来,我几度饶有兴致地沿当年贯穿南京城南北的这条“大动脉”追踪探寻,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旧有痕迹稍纵即逝的时刻,很幸运,还是采撷到了一些珍稀的,略显模糊的珍贵遗迹。

“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车”轮迹的街巷

“铁路埂”堪称“骨灰级”

轨道交通乃先进的公共交通工具,然谁能想到,南京竟然是中国城轨之发端呢。一个世纪前,南京并没有像国内其他大城市那样忙着上马有轨电车,却独辟蹊径,修筑了一条我国最早的城轨,俗称小火车,构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京小火车自1958年撤除并走入历史深处,距今已经整整60载,当年蒸汽火车头负重“呼哧”、“呼哧”自下关车站开出,艰难前行的路段究竟怎样呢?大桥南路大桥饭店对面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是如今这条通道的北入口,正在苦等拆迁。这里得天独厚,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变化,棚户连棚户依然破旧,拥挤不堪,细看地名叫做“栅栏门铁路埂”。身临其境,儿时乘小火车的情景重又浮现眼帘。

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南京城市面貌陈旧,铁路沿线状况更差,棚户连着棚户,煤烟所致黑乎乎一片。列车喘着粗气,吐着“牡丹花”似的滚滚浓烟缓缓穿行其间,眼前还不时闪现水塘、菜田和荒丘,全然没有在大都市中行车的感受,不免有满目荒凉之感,这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眼前的“铁路埂”涛声依旧,路幅则更加狭窄,乘坐小火车路过时刻的场景仍依稀再现。可以这样说,原汁原味,它是探寻小火车旧迹的最佳路段,毋庸置疑,在存世不多的由老路轨形成的南京街巷中,舍我其谁,堪称“骨灰级”。

“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车”轮迹的街巷

我心中的“铁路北街”

从铁路埂南下,越过城北护城河,便来到铁路北街。北接金川门,南临福建路,曾经那样的破旧、狭窄,街名与现今铁路或铁路部门均毫不搭界,倒是与逝去的小火车有着不解渊源,清朝末年修筑的“宁省铁路”,正是从下关途经此地,再通往城市腹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从上海乘火车到达下关车站以后,改乘小火车经过这里,直达位于东箭道的督署站(后称国府站),进入“总统府”宣誓就职。

60年前的一天,我从下关乘上令人向往的小火车,就曾经路过这里。年幼时期的经历,记忆往往最为深刻,它是后生们总也无法理解的。

今日铁路北街早已成为通衢,面貌焕然一新,我心系于此,还因为这里有座独具特色的市民广场。南京的广场很多,我却对这里情有独钟,这里绿树成荫,景色迷人又与众不同,它是一个面积近万平米的休闲式城市森林公园。首创以小火车铁路为背景的,凸显最早城市轨道交通景象的广场。广场北部,以模拟轨道状地面、车站站台、枕木、钢塑火车轮箍以及浮雕景观墙等,展示与小火车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历史的痕迹牢固地驻留在这块沃土之上。

每日清晨,附近财经大学莘莘学子,在这个静谧氛围里温习功课,课余,毗邻广场的田家炳中学充满朝气的学生常来嬉戏,周边市民在幽雅环境里休闲、漫步、健身,颐养天年的老人们则于此休生养息,抑或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它是老年朋友抒发怀旧情愫,年青一代研读历史的极佳处所。

“中街”已去“南街”尚存

摊开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南京市地图,目光搜寻到图上西北位置,沿中山北路右侧并与之平行,有条狭长的通道,除去铁路北街,还有铁路中街、铁路南街以及平安里等等,皆为小火车路轨拆除以后形成的街巷。

铁路中街,南起模范马路北至福建路,因处于这条路之中段,故名。这一带地处早期南京城北乡,人烟稀少,周边多是农田和菜地,还有竹林和荒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里仍然荒凉,难以想象,附近还曾驻有劳改农场。

那天,我兴致勃勃来此作故地重游,寻找旧日踪迹。在三牌楼广东路口,一位和善老者,他可是正宗“土著”,手指面前的居民楼深情地告诉我,现在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这儿就是当年的铁路中街,早已经湮灭在这些高楼大厦中,它于1992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与并肩相邻的楼子巷一道融入到繁华而宽阔的三牌楼大街之中了。星转斗移,面目全非。铁路南街和平安里,路幅虽仍然保留着火车道的宽度,但两旁早已经矗立起了栋栋楼宇。

位于鼓楼江苏商厦背后,尚存车站东巷一截,几年前在巷口的一段围墙之上,还一度出现一长溜别具一格的、橘黄色小火车造型的围墙,可为小火车鼓楼站曾经存在的旁证。

长白街险些被“缩水”

相对于北段,整个小火车铁道线的南段,遗迹保留较少,仅东箭道、长白街、江宁路等,属于这个范畴。

由于地缘关系,因为紧邻旧时督署衙门,后为“总统府”什么的首脑机关高大院墙,因此,东箭道不可能又不大会有较大改变,迄今,依然保持火车道那样的走向和路幅。

北起长江路,南至白鹭洲,路基原为城内铁路线,1958年铁路拆除后,改筑成为马路,1982年因起讫地名而称长白街。所以长白街其实很年轻,只有36年路龄。如按照通道来说的话,长江路至白下路段已有百余年历史,自白下路到白鹭洲,也有80多个年头的资历,因为,小火车的南延是在抗战前1936年。难以置信,在改道为路前的这里,竟然是另番景象,同样是棚户挨户相连,两旁杂草丛生,满眼是黑灰,可说脏乱不堪。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阴差阳错,长白街北头路牌竟然移至中山东路南端,北头百多米路段竟然被当汉府街了。依照起讫地点命名法,长白街岂不要变“中白街”?在媒体强力干预下,有关部门迅速纠正,挽回百十米的路段,还为长白街正了名。

今天长白街,一派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新一轮出新改造以后,街道两旁的建筑色调以灰白为主,整齐划一,彰显清新的民国风情。

继续南下,当年小火车进入今日白鹭洲公园之东隅,沿明城墙至江宁路,再出雨花门,到达养虎巷附近,与其时的江南铁路衔接,至南端终点站中华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