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愛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有一個東西,它不像你最愛的LV包包和腕錶那樣充滿吸引力,但你剁起手來卻毫不猶豫……

這個東西就是藥。

在很多人心中,藥都是這樣的: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比較喜歡中醫文化的人則認為藥是這樣的: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事實上在不同專家眼中,藥就有不同的定義了。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藥的分類方法非常之多,但從生產方法的角度來看,藥物可以分為化學藥和生物藥。化學藥主要是通過化學手段合成的小分子藥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藥大都屬於化學藥的範疇。

生物藥是何方神聖?

顧名思義,生物藥的產生過程依賴於生物體本身,它們主要產自於動物細胞、植物和微生物。

根據《說文解字》,”藥”為“治疾病之艸總名”,世界各國都有將動植物器官入藥的歷史。但傳統方法得到的藥物有效成分含量較低,而且還可能存在各種副作用。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生物藥會採用重組DNA(Recombinant DNA)等生物技術,來獲得更加精確可靠的產品。

生物藥與化學藥有什麼不同?

生物藥大都是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大分子,如蛋白質。無論是從分子大小還是結構複雜程度上說,生物藥都是遠遠超過化學藥的。

如果把各類藥物比喻成打擊疾病的武器,化學藥好比TNT炸藥,生物藥則如同更為龐大而精密的導彈。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將化學藥和生物藥的各項主要特徵列成表格,更能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差距: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生物藥結構複雜易變,而且對研發、生產、儲存及運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生物藥的開發投入是遠遠高於化學藥的。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生物藥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生物藥的誕生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而且不同種類的生物藥的誕生過程各不相同。我們以生物藥的主力軍抗體藥為例來看“導彈”的誕生過程。

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導彈攻擊的靶標,也就是我們的敵軍。這些敵軍通常是疾病形成或者癌細胞生長的關鍵環節。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確定了靶標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根據它設計出導彈的圖紙,這樣得到的導彈能夠精確地攻擊這個靶標。抗體藥是蛋白質構成的,這裡的“設計圖紙”就是編碼蛋白質的DNA片段。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獲取圖紙過後我們我們就可以開始製造導彈了,但“兵工廠”去哪裡找呢?

這時候我們可以藉助細胞自身的蛋白表達系統來獲得我們所需的生物藥導彈。因此這些用於生產藥物的特定細胞就是我們需要的兵工廠。這一步需要把設計圖紙(DNA)交給生產導彈的兵工廠(細胞)。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細胞兵工廠收到圖紙後,就到了生產導彈的環節。此時細胞已經掌握了導彈的設計圖,開始運用自己天然的生產力來製造藥物蛋白。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生產出了我們想要的導彈,如何把這些大殺器分離出來就成了一個問題。

這時候細胞工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下來第四步要做的就是通過過濾、純化等方式把細胞產生的其他雜質去除掉,只保留我們所需的導彈部隊。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生物藥的審批

這麼高大上的產品,肯定很不容易買到吧?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與化學藥相比,政府部門對生物藥的監督更為嚴格。

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2015年只批准了1種生物藥,而在2016年增加到了4種;而截至2017年4月,歐洲通過審批的生物藥種類總共也只有28種。如何提高生物藥的審批效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歐美國家,生物藥的市場份額已經有三成以上,並且每年都在遞增。在我國,生物藥雖然還是一個較為新興的概念,但近年內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生物藥的相關課題已經成為國內外科研領域的一大重點,並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漸擴大市場,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相信在生物藥這支“導彈部隊”的助攻下,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等難以治癒的疾病將有望被攻克。

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有望被誰攻克?

參考文獻:

[1] Epstein, MS; Ehrenpreis, ED; Kulkarni, PM; FDA-Related Matte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December 2014). "Biosimilars: the need, the challenge, the future: the FDA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 Scott AM, Allison JP, Wolchok JD.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cancer therapy. Cancer Immun. 2012;12:14-21.

[3] Keyser FD. Choice of biolog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infection perspective. Curr Rheumatol Rev. 2011;7:77-87.

[4] NCCN Biosimilars White Paper(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生物仿製藥白皮書): Regulatory, Scientific, and Patient Safety Perspectives, J Natl Compr Canc Netw September 1, 2011 vol. 9 no. Suppl 4 S-1-S-22.

[5] https://www.quanticate.com/blog/the-trend-in-biosimilar-development-and-recent-fda-guidance.

[6] http://www.amgenbiosimilars.com/the-basics/biosimilars-versus-generic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