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你割肉刮骨,你卻要逼死我和老母

我為你割肉刮骨,你卻要逼死我和老母

晉文公乃是春秋時期顯赫一時的五霸之一,不但給晉國帶來了國泰民安,還讓其他諸國俯首聽命,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但是一代霸王晉文公重耳的人生經歷也是多災多難,曾經顛沛流離逃亡在外19年之久。不過好在晉文公的德才兼備是被他的擁護者們所看重的,所以眾多大臣們寧可流離失所也要跟隨著他。介子推便是眾多不離不棄的追隨者之一。

重耳在未成為君王還是公子之時,曾在翟國避難。突然有一天從晉國傳來消息,說晉惠公也就是重耳的兄弟怕他發生政變,已經派人來追殺他。重耳得到消息馬上和眾隨臣們跑路,出逃之時貼身侍從卻夾帶私逃,重耳與大臣們落個身無分文疲於奔命的下場。在逃往齊國的路上重耳和大臣們飢不能行,大臣們尚且能挖點野菜充飢,可是重耳養尊處優慣了,對於野菜真的是食不下咽。

我為你割肉刮骨,你卻要逼死我和老母

就在幾乎要被餓暈之時,介子推竟然端著一碗肉湯來了。重耳狼吞虎嚥的享用了這碗美味佳餚,吃完之後才想起來問介子推:“這是從哪裡得來的肉啊?”介子推說:“這是臣子我大腿上的肉。我聽說 ‘孝順的孩子在饑荒時會自殺,讓父母親吃自己的肉,忠誠的大臣在遇到危難時會不惜犧牲自己來報效君王。’現在公子缺乏食物,作為臣子的我當然要割大腿肉來讓公子吃飽了。”重耳聽完淚流滿面的說:“我這個逃亡的人連累你太多了!將來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只希望公子早日回到晉國為王,實現我們對你支持的意義,我怎麼會有期望得到報答的想法。”介子推在重耳餓的奄奄一息的時候,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來保證自己支持者的生存,這就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同時它也是寒食節由來的原因。

重耳歷經波折終於回到了晉國做了晉文公。為了表彰支持他成就事業的眾多臣子,晉文公把大臣分級獎賞。由於要獎勵的人太多了,怕有遺漏,還特意發了個告示寫著“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者,許其自言。” 而此時的介子推就是那被遺落之人。他在成就了晉文公重返晉國擔當君王之後,便專心回家侍奉老母,過著每日靠做鞋、賣鞋為生的貧苦生活。聽聞晉文公要獎勵尚未在名單上的有功之臣,介子推不但不去晉文公那為自己尋求封賞,反而決定背上行動不便的老媽媽,隱居於深山之中拒不受賞。介子推的老媽媽覺得生活太艱辛了,就問他為什麼不去領封賞過好日子。介子推的回答卻很簡單,他覺得重耳能當上晉國的君王,完全是上天的安排。這些臣子雖然當時曾經為重耳登上君王之位做了貢獻,但是現在卻如同小偷一樣,盜取天命的成果。他堅決不跟這些只求一己私利的小人為伍,因為他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才去支持晉文公的。

知道介子推所想所做的人們,紛紛為他抱打不平,還作了一首《龍蛇歌》隱喻此事。 “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晉文公聽到這首歌謠後恍然大悟,這講的不就是自己和介子推的故事麼?晉文公於是下令尋找隱居山林的介子推,然而綿山太大,找了好多天都沒找到。急於求成的晉文公,此時接受了奸佞之臣的建議,讓人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當時正值春天,熊熊大火藉著春風之勢燒了三天三夜,整個山都被燒得面目全非,介子推卻還是沒有下山。等火熄滅了之後眾人再次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與老母親已經死在了一棵枯萎的大柳樹下。晉文公此時悔恨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效忠君王卻不圖回報的精神,於是為他立祠供奉,並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改名為介山。老百姓為了紀念他便把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也就是冬至後第105日作為寒食節。以後家家戶戶寒食節寒食禁火、祭祀忠臣介子推、折柳插門、文人詠詩,流傳至今。

更因為寒食節的關係,眾多文人騷客也留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絕美詩篇。比如楊萬里的《寒食上冢》“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王建的《寒食》“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蘇軾的《和子由寒食》“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我為你割肉刮骨,你卻要逼死我和老母

介子推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雖然過分相信天命所歸,但他在人才濟濟的晉國有功而拒不受賞,足以讓當時爭相邀功的大臣們汗顏。他以死明志的精神更讓後人世代紀念他、敬仰他,可以說介子推是歷史上少有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忠貞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