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降临时,资产保值增值需捂紧3个“钱包”

前几年形势一片大好,所有人说着“风口”。

今年来,中美贸易站一直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最担忧的是这个“黑天鹅”会不会引发债务问题;近期,海外投资者正以10年来最快的速度离开亚洲新兴市场的消息同样引人注目,印度、印尼、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泰国六地金融市场流出海外资金已经达到190亿美元,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毫无疑问,当前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来临,亚洲市场正面临危机和挑战。那么,我们离金融危机究竟有多远?如果风险降临,危机到来,该怎么样保护自己的财富?

风险降临时,资产保值增值需捂紧3个“钱包”

金融危机,是个金融学专业术语,我们平时对它的理解可能是:银行没钱了、股市大跌、员工失业......

但只是金融危机的一种表象。实际上,它是指股票、债市和汇率暴跌、金融机构破产、企业裁员倒闭等引发的金融财富大缩水的现象。

经济过热

金融危机前,资产价格泡沫必须存在,股市、房价、汇率都存在很大的泡沫。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危机前股市都在疯狂暴涨。

此外,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以及M2(广义货币供给量)等都是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当经济过热时,这些指标就上涨,所以投资者还需要经常关注财经新闻,帮助自己做好趋势判断。

风险降临时,资产保值增值需捂紧3个“钱包”

全民加杠杆,杠杆率居高不下

金融危机前,企业、居民的杠杆率都会居高不下,皆创下历史新高。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是全民加杠杆,把房地产推向顶峰,如果没有高杠杆率,也不会有杠杆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日本经济乱成一片,影响了未来几十年的复苏。

所以,目前尽管不少人仍持有“房价还会涨”的观点,但不得不说,当下楼市已经到了“强弩之末”,高杠杆“炒房”碰不得。

经济“脱实向虚”,没有钱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前,银行无心放贷给企业,只想拿着钱去加杠杆,搞委外,炒饭产,导致周期性企业利润和盈利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凡是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差,应对能力很弱的国家,都是经济空心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所以,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对金融加强严管,实体企业降杠杆问题,并鼓励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股权投资。

风险降临时,资产保值增值需捂紧3个“钱包”

资产保值增值需捂紧3个“钱包”

1,多元化、分散配置资产

面对风险,投资者还需要以全球化的眼光,分散布局国内和国外市场,不局限于人民币的单一资产,适度配置美元等其他货币资产,为自己提供更多避险机会。

同时,为了应对风险,还应当持有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硬通货,黄金是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最有力的武器,能够充分抵御风险。

2,远离“炒房”,拒绝高杠杆

“十九大”已经确立了通过多主体供给,满足多层次需求,租售并举的地产政策大方向。中国的投资者应该响应政策号召: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炒房客”一定要严格控制杠杆率,尽早卖掉多余的住房,退出楼市,落袋为安。

3,关注中国的消费行业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消费时代,中产阶级人口超过美国,也超过欧盟。投资者不妨多关注消费金融独角兽企业。 福利区 谕远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