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治抑鬱的奇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一本能治抑鬱的奇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想必瞭解到本書內容的讀者一定對第一部分會更感興趣一些,但可能是作者不願再去揭開這慘痛的傷疤,或是我們已經看過太多令人髮指的納粹罪行,反而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沒有看到太震撼的內容。對作者而言,自從被囚禁入集中營後,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活下來,因此首要的存活保障就是不被視為老弱病殘而送去毒氣室,珍惜食物、儲存體力,使自己能作為有用的勞動力就是他必須做到的。

一本能治抑鬱的奇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書中有一段情節讓我印象深刻。一天夜裡,作者被另一位囚徒在夢中的呻吟驚醒。作者看見他胡亂揮舞著四肢,很明顯在做噩夢,出於同情想要去叫醒他。但他還是猛地把手抽了回來,因為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不管夢有多恐怖也比集中營的現實狀況要好得多。而他如果叫醒了這個可憐人,只會讓他從恐怖的夢境回到比夢境更恐怖的現實之中。

由此可見,真實的集中營生活會是多麼得讓人生不如死,而真正讓人絕望的是誰都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於是有太多人因為無法承擔心理上的崩潰而失去了鬥爭下去的信念,而在那樣的環境中這等於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存活下來的人不到二十八分之一,可見這樣的堅持是需要多麼頑強的意志。

而作者就成為了這二十八分之一,最終逃出了集中營。不難發現,他提出的意義療法是與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息息相關的。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他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的,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

如同在集中營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囚犯們被剝奪了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只要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這就如同我們在面對很多困難的時候,往往總是強調外部環境的逼迫,而不從自己能夠控制的情緒與行動著手看看突破困境的出路在哪裡,有的時候我們缺少的只是內心的一點點力量。

“在心裡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本能治抑鬱的奇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再放大一點來看,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在遭受折磨後就輕易選擇了死亡?弗蘭克爾提出:

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鉅的使命。

這裡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生活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那生活給予我們的挑戰是什麼呢?我們如何去發現呢?可惜它們是因人因時而不同的,並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的定義。但它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一旦你找到了這些挑戰,你便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你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麼”,也就知道“如何”繼續活下去。

因此,弗蘭克爾提出了發現生命之意義的三種方式:

(1)工作(做有意義的事);

(2)愛(關愛他人);

(3)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從他自己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三者構成了他從奧斯維辛存活下來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他的學術手稿、他的妻子以及他對於磨難本身的理解。對於前兩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第三點我有一些費解。

我們很容易說為了某件很熱愛的事或某個深愛的人而活,卻不太會說為了經受某種苦難而活。但細細想來,人生中要受的苦還少嗎?而且又是無人能夠逃脫的。因此只有找到了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何種態度才是我們要去找到的生命意義。而且我覺得這雖然不是必須的,但卻是具有終極意義的。

因此,看完這本書,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境況,不妨都思考一下你是否已經找到了專屬於你的生命的意義,並從中獲得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在任何時候,人都必須決定哪些可能性將成為他存在的紀念碑”,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使他超然於外在命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