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羅生門》這部電影,你試過推導他的真相嗎?

鄔晴霜

年少時看《羅生門》,一是被導演的鏡頭表現所震撼,二是被人性的複雜震撼,到沒有想過去探求真相。這次看到這個問題,特地去翻了原作。


這部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和《羅生門》編寫而成。

這兩部小說的共同主題是“人性”“

多襄丸:只不過我殺人用的是腰上的大刀,可你們殺人不用刀,用的是權,是錢,有時甚至幾句假仁假義的話,就能要人的命。不錯,殺人不見血,人也活得挺風光,可總歸是兇手喲。要講罪孽,到底誰個壞,是你們?還是我?

小說中的多襄丸是被美化的盜賊,但他所言振聾發聵:人性惡比惡的行為更恐怖

家將: “那麼,我便是強盜,也未必怨恨罷。我也是不這麼做,便要餓死的了。

旨在表達生存和道德之間的矛盾。電影中也巧妙地安排看似唯一正直的樵夫因撫養孩子而偷盜了珍珠匕首,這件行為是壞的,但他的用意卻又讓人不能說他壞。

再回到電影本身。黑澤明清楚地通過樵夫之口和盜賊之口說出了真相,被害男子是被嫌疑人多襄丸所殺。但真相的背後卻是複雜的人性展現:夫妻不和、貪慾、道德盲點、逃避、畏懼、匹夫之勇。

現實細究之下往往利益糾葛、人有潛藏的利己主義。理想主義者、冷漠的旁觀者,不禁對這現實表示絕望和厭棄。但僅僅的情緒表示對現實的改善毫無幫助,黑澤明再次以樵夫對嬰兒的撫養給出答案:善念才是支撐人活下去的動力,惡意只會生出更大的惡念,導致人的毀滅。

最後,想知道事情真相的詳細推導過程,看下面這張圖:(點擊放大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