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強排行榜,中國平安位居前列,保險業如何盈利? ?

66的娃娃


中國平安雖然自己定位為非國有企業,是股份制保險企業,股權結構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但是除了港股部分外,目前真的大股東是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5.27%,背後是深圳國資委,二股東證金(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44%,多少還是有點國有控股的影子。

不過說到保險業,中國平安還是國內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從財報數據來看,中國平安去年實現8908.82億元同比增長24.04%,淨利潤890.88億元同比增長42.78%,本次在今年的財富中國500強榜單中獲得遷升,從去年的第五升至第四,也是實至名歸。至於保險業是盈利模式是什麼,A股保險上市公司不少,盈利模式也不是什麼秘密了,一般分為保險差價、投資業務兩大塊,而具體到中國平安清楚羅列在了財務報表中——

1、賣保險,具體包括人壽保險、財產保險等,收取了大量保險費用,但投保的大多數人都是買個平安罷了,索賠少,剩下的就是利潤。按照2017年報數據顯示,保險業務的收入佔據了中國平安總收入的逾81%,是中國平安的主要業務。

2、銀行業務,尤其利息差。中國平安持股平安銀行48.10%的股權,平安銀行的展開業務,以一定利息從儲戶手中攬入資金再以相對高利息以貸款等形式放給商家、其他人,中間產生的營業收入和利潤都將按比例折算進中國平安。按照2017年報數據顯示,銀行業務的收入佔據了中國平安總收入的近12%

3、而信託、證券、資產管理等投資業務,還有近年培養的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等也為中國平安帶來收入,只是相對上面兩大塊少。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很專業的問題,談談個人的理解:保險公司通過銷售保險產品,也就保險合同,獲得保費收入;再通過保費收入進行投資,從而獲取投資收益。具體利潤來源於三大塊:死差、費差、利差。

1、死差

保險公司設計保險產品時,會假定一個死亡率,這個死亡率一般是行業及企業經驗數據。例如說,壽險產品就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國民的死亡率來設計產品。死亡率不同,保險產品的價格不同。也就說死亡率越高,保險產品的價格也就越高;死亡率越低,保險產品價格也就越低。儘管有歷史經驗數據,但產品設計時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死亡率。當客戶實際死亡率高於產品假設死亡率時,保險公司就會虧損;當客戶實際死亡率低於假設時,保險公司就會盈利。死亡率對應的支出就是大家熟知的理賠支出。

2、費差

這裡的“費“是指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費用,這是保險公司存在的必然支出。保險設計產品時,也必須把這塊費用考慮進去。同理,費用假設有高有低。當實際發生的經營管理費用高於假設時,就虧損;當實際發生的費用低於假設時,就盈利。一般情況下,由於規模效應的影響,規模大管理規範的公司經營管理費用相對偏低;規模小管理效率低的公司經營管理費用就相對偏高,盈利壓力大。

3、利差

簡單而言,就是投資收益率之差。保險產品設計時,還需要假定一個保費投資收益率。如果實際投資收益率高於假設投資收益率,就盈利;如果實際投資收益率低於假設投資收益率,就虧損。對於絕大多數保險公司而言,投資收益往往是絕對的主要利潤來源;也就是說,如果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差,很難有盈利。

總結一下:保險公司利潤=死差益(損)+費差益(損)+利差益(損)。或許有朋友會說,反正都是保險公司自己假設的,那就把死亡率、管理費用往高了估;把投資收益率往低了估,保險公司穩賺不賠。事實上,開門做生意,沒有幾個可以穩賺不賠。一是按照上述做法,你的產品定價會很高,市場競爭激烈,產品賣不出去,只有死路一條;二是監管不允許,每一個保險產品上市銷售,必須報監管部門審核,假設必須在一個合理範圍。

以上供探討交流,多謝^_^


人力資源沉思錄


劉強東批保險掛羊頭賣狗肉 同時開出資管等三大藥方:劉強東的一番言論又在保險圈內引發了不大不小波瀾,劉強東堅定地認為:1、必須讓保險公司迴歸保險才有未來,很多中國保險公司掛羊頭賣狗肉;2、過去在中國幾乎投啥都賺,保險公司收益看起來都不錯,未來中國保險的資產管理和風控將成為核心能力和競爭力;劉強東直言,京東未來的三大業務就是電商、金融、技術。

其實這次很多人都支持劉強東,為什麼呢?因為保險業真的應該好好的清理和轉型了,以我們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具體應該在幾個核心方法改變:

1、保險的終端銷售領域:現在的保險都被消費者與傳銷的聯想在一起了。保險業務手不擇手段的推薦保險,同時還搞類似傳銷的培訓比如培訓理財課推銷保險,發展人頭賣保險、還有以各種名義招聘的手段賣保險,這些騙術都被消費者所質疑,保險不應該成為傳銷的代名詞。


2、保險的理賠難:買時各種的承諾,一旦理賠就各種的推脫,簡直是忍無可忍了,這種分明就是欺騙嘛。


3、壟斷性銷售:我們現在的保險公司就是這幾家,比如車險這塊,很多都是壟斷的銷售,這就難免產生一些問題。


劉強東強調以後買保險很簡單,條款簡單,購買簡單,理賠簡單,要隨時買,隨時理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時候客戶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保險業是盈利模式是什麼呢?

把投保的錢變成投資,然後獲利的過程,一方面是有先進的保險精算師,來精確的核算保險的賠率可能,即一種險種的立案與開發是需要科學的系統精算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是利用保險的金投資,而這次劉強東其中的核心就指出:保險公司在資本投資和資產管理和風控這三個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給大家分享原創短視頻創業脫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創短視頻,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孫洪鶴


17年湖北省平安理賠數據:疾病醫療14.9萬件,件均賠付2880元,意外醫療5.7萬件,件均賠付2180元,這兩類型的理賠數量上佔97%以上,達到20.6萬件,佔總理賠金額的一半左右,5億多。重大疾病4000件,79000元,疾病死亡1600件,64000元,意外殘廢650件,35000元,意外死亡460件,是最多的198500.疾病殘廢只有2件,件均理賠14000元。平均賠付一萬以上的理賠數量只有2%。總理賠金額10個億多一點。

前幾年某安湖北代理人一共有2萬人,保費收入40多個億。17年我算有50個億(其他文章有人指出17年湖北省的保費收入是150個億,如果是這個數,我了個去)。平安17年個人客戶總數在5000萬。我按湖北省人數做折算,可以認為大概有250萬客戶。人均保費支出2000元(6000元),基本符合雙十原則。人均理賠分攤成本在400塊(不變),400%(1500%)的利潤吧。這利潤率大概只有販毒才能比得上了。對了,保險代理人都說保險每個人都要有,就是屬於大眾消費品咯?我也覺得是的,但怎麼大米,汽油,大豆等等其他大眾消費品的利潤就沒這麼高呢?那個質疑說很多行業都這樣的,為什麼我唯獨說保險業呢?這就是我的回應咯。你們不帶這樣雙的啊。還有啊這個只是平均的,具體到一些產品啊,可以有更高的利潤率呢。

這裡其實我是隱含了一個問題,但是不影響定性分析,我會在文中後面說出來。

請看圖一

綜合以上數據,上面事件理賠發生幾率和人數分別是

疾病醫療:5.96% 149000人

意外醫療:2.28% 57000人

重大疾病:0.16% 4000人

疾病死亡:0.064% 1600人

意外殘廢:0.026% 650人

意外死亡:0.0184% 460人

以上數據意味著什麼呢?平安湖北省2017年98%的理賠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理賠比保費少,如果按照保險的真正意義來設計產品,理賠數量太少,太難看了啊。現在把理賠門檻降低,數量提高49倍,理賠成本只翻了一番,但是保費可以以數量級增加啊。

保險真正意義並不是有什麼事都給保,而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對家庭的最大保障。2017年湖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7萬元。我個人可以認為少於這個數1-3倍的理賠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個支出對於家庭來說不會太過沉重,基本每個家庭都會儲備這些現金或者資產,就算沒有保險也不會對生活帶來影響,這種理賠雖然不是小概率,其實也不小了,但是對保費的增加有明顯的促進做用的,你想想,如果一個保險大而全到撲個街擦傷扭傷都給賠,98%以上的理賠沒有意義,但是保險公司卻要養一大群理賠人員(理賠100和理賠10萬人力資源成本上區別沒有數字上大的),而你買的保險所支付的保費其實只有一小部分做為理賠基金,那保費得多高?這保險其實是不值得買的。

另外一方面大部分代理人做所謂的專業保險規劃的前提,都已經違背了保險的根本原則,代理人優先考慮的是投保人最大能承受的保費支出(雙十、標普,其實這也沒錯,錯就錯在後面,錯在產品不合理而已),然後再根據這個預算先做大人,後做小孩,最後老人(扯的,不會給投保的)的妥協而已,再從有限的幾個保險產品裡做預算,其實也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結果就是造成了有效保額極度低下,保障大打折扣的現象,這是一份除了代理人之外沒有意義的保險。就是因為重大理賠少,這個缺陷顯得不明顯,就算髮現了也容易以各種理由忽悠過去。

有效保額是我發明的一個概念,因為不幸的事件發生機率本身很小,這些不幸事件之間有些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或者說能同時發生,但是機率是兩者機率再相乘,少到可以忽略的。家庭保險也不只能先考慮大人後做小孩,最後老人。理論上三者發生不幸事件的機率不會有數量級的差別,但是家庭2人甚至3人同時發生的機率也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們家庭真正的保額,並不是簡單所有保單的保額總和,那個是理論上的保額,也不可能實現的保額,您見過全家一起患重病,然後全部發生意外的例子嗎?沒有。所以家庭有效的保額只能算成家庭各成員各份保單上各種保額的加權平均,具體算法要有大量數據支持,可以做為大學本科畢業論文了這裡就不說太多了。

這裡問題就來了,家庭要取得全面的保障,保費支出應該是平均有效保費乘以家庭人數再乘以保單數(重疾、意外),各項保險的保額要均等,人與人之間也要相對均等的。這樣才能起到保險的真正作用,不然就會出現有效保額不夠,或者生錯病,病錯人、買了意外險的人,重疾額度不夠(相對也是)這種尷尬局面。這樣看來,湖北省的家庭保費支出應該都要5位數了,你要買的話,家庭保費支出起碼也得大幾萬啊,基本這個你要買就是100%要支出的。但是上面有兩個數字非常尷尬。總理賠裡有98%的理賠,平均理賠金額只比平均保費高一點點,而且理賠金額佔了總理賠的50%。

當然不同險種的發生機率不一樣,槓桿不一樣也就是費率會不一樣。有些大而全的保險甚至意外、重疾共享的保額的費率比其他家分開買同樣保額的費率要高,這裡就不點名了。

到這裡,您看看你手上買了的或者將要買的保險,如果按有效保額的概念來算保障,究竟有多少意義。或者是你按有限保額的概念來重新配置保險,算一下保費得多高。

真正起到保險大槓桿作用的理賠幾率,是少於重大疾病的0.16%,略高於意外死亡的0.0184%。大概在萬分到千分之一的區間以內。而且絕大部分在於重疾,重大疾病的理賠金額,也就是保險公司給的真實平均保障也不高的,以上面數據來看也就10萬不到,完全就是全家人幾年的保費而已,按有效保額的概念來時間更是短。

絕大部分代理人都喜歡說對所有人說如果沒買保險,重疾需要幾十上百萬的時候怎麼辦?或者時不時曬一下過百萬的理賠案例。麻煩大家去看看理財分紅型的重疾險,保額達到幾十上百萬的時候保費是多少吧,再者每個家成員都按這個標準配置後,保費支出還得加倍增多。看看還剩下多少家庭負擔的起吧。買了他們推薦的保險萬一真的發生幾十上百萬的醫療支出,絕大部分人都是覆蓋不住的,他們完全是在詭辯的,廣告詞你也相信?確定你付得起保費再說吧。見過太多的家庭花了大價錢,有效保額只是保費的幾倍,他們卻以為自己有幾百萬的保額,都是幾百萬身價的。

我們再看看圖二:

大家看到沒?重大疾病的4000例裡,top10第十理賠也就50萬左右,都是買了多個保險產品綜合理賠才有這麼多的,不得不說這裡的理賠是有點疑問的。而且還有豁免金額數據很有意思,有空再解剖吧。

再來看圖三,在這個數據裡98%的理賠都是50萬以下,50萬以上的按比例應該有80例左右。但是在前圖裡,top10裡最大不過80多萬,最小的50萬。難道有70個都是個50萬理賠?數據有問題,呵呵。

再分析一下,其實這上面的客戶都是聽了商業保險代理人的建議,按自己家庭收入來配置產品的,雖然可以買多點增強保額,但是不可能加多幾倍保費支出吧?圖上卻充分表明了有71%客戶的理賠都滿足不了需求的,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一旦發生理賠,總客戶裡有71%保額是不夠的,是屬於無意義的保險,因為一般賠付儲蓄,或者省下來的保費足夠覆蓋了,遇到真正的不幸事情發生,你的有效保額太低了啊。萬一不是投保人發生不幸事件呢?你還沒算上其實老人發生重疾的機率是最高的,但是目前老人肯定是拒保的,就算有,保費也是天價,保費比保額高。就算20年前現在的老人當時還能算是年輕人的時候買了商業保險。您看看他現在那可憐的保額和現金價值?大部分家庭的保險都是有問題的啊。

以上的分析只是死差和費差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利差沒有體現。有些代理人直接跳出來說你懂個屁,保險公司的利潤來自死差費差和利差,他們根本不懂保險,只是死記硬背上線教的東西。同時本文也在不斷的更新當中,剛開始也沒把利差考慮進去。同時也有人提出算法不太公平,因為有些險種是100%理賠的,其實應該說是返還,另外一方面目前保險人群還是相對年輕。往後理賠率會越來越高。

這裡我就增加利差的內容,並針對這一項進行分析。對於大部分非消費型的保險來說,都不是保終身的,這裡是人為的拉低了理賠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費。有一小部分特別是重疾險是保終身的,有事理賠沒事返還。所以按總保費收入來除理賠是不夠準確的說話我部分認同。首先我不認同返還部分是屬於理賠,這個本身如果是合同里約定的高概率事件。返還的部分是用你交的保費通過幾十年的長期投資所得的部分而已,是屬於利差。你交的保費算入保費收入裡面是沒毛病的,這部分的產品,還是有小概率產生理賠的,和一般的產品沒區別,理賠從保費裡出還是利差部分來出這個我們深究也沒用啦。所以非理財分紅型的利潤率也不低,保費巨大,深受保險公司特別是代理人的歡迎。不信你用非理財型的保費用來做4%的定投算複利,再和保險理賠+返還的總和比較一下?

無論保到60 70還是終身,幾率雖然高一點,但是費率也高啊。而且這類型的保險你有沒有發現讓你出一堆的錢,但是最終算下來保費和保額相差無幾,更大的風險在於你現在年紀輕輕的買了保幾十年甚至終身的產品,費率是低,但是到老了你覺得這些保額會夠?到你年紀大了再買,費率直線上升,甚至拒保,失去意義了。再說一句,所有的保費交到保險公司,都會產生利差的。算上這部分的收益,好過賣軍火、販毒品,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互聯網公司想方設法去往這一塊鑽,萬億市場規模啊。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目前商業保險太貴,利潤太豐厚了啊,保險公司自己賣這些所謂的產品,一方面談保障,另一方面卻給不到大部分客戶足夠的保障,還嫌客戶窮咯。再一次從不同角度來證明我上面的論點。

單純意外死亡的幾率實在太低,單買這個的保費太便宜了而且通常不會被拒保啊,意外是和年齡沒有正相關的。

所以說問題的關鍵就回歸到重疾上面來了,家庭的主要風險就在於這裡。根據公開的數據統計重疾裡有80%的是癌症,根據某互助裡17年的數據啊。我幫助過幾百人裡,他們最高得到30萬幫助,最少也有5萬啊,而我只付出20塊不到去幫助別人。數據是不是很嚇人?

最後結論:對於99.99%的人來說,只要你不要一發工資全花光,至少你把不少於保費或者家庭總收入的10%用於定投抗家庭風險就可以了,並且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你不買任何保險都沒關係的。對於你相信代理人離開數據談風險的忽悠說法:萬一發生就是100%?風險一旦發生怎麼辦?你能保證不是你?…………我也有解決方案的。你買純消費型的重疾加意外就好了啊,一年沒多少錢,代理人說的一旦不給續保, 通常都是你年紀大了啊,你按我用保費來定投,年紀大了後你會發現你所得到的,比你的保額還多啊,我還要你保險公司保障個屁啊,不信拿起你自己的保單算一下咯。還有我能確定20年前辛辛苦苦供的保險,那些人現在再看看他們的保額,現金價值等,他們正在嚎啕大哭呢。

如果你不想成為這萬分之一的其中一個,這個是沒辦法避免的,但是可以人為降低幾率,我們也可以通過最低成本給自己家庭帶來最大的保障,千萬不要相信絕大部分代理人的話,消費型的保險,互助,社保醫保最重要的是家庭定投投資已經夠用了。不幸事情發生也沒辦法,但是他不會因為你買了保險就不會發生,甚至某種意上來說,買了幾率還會高。不信你看看兩部一樣的車,一部只有交強險,一部有200萬第三者,你看誰的事故率高?代理人的營銷都很牛,讓你覺得如果買了他們的產品,錢還是你的,您身價已經是百萬?而且出險還有賺的感覺?對不對?其實都是坑啊。

再套用一下代理人們的邏輯:哪怕是千萬分之一的發生幾率,你能保證不是你?萬一是你怎麼辦?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收入的10%來買雙色球,要不一年買一次,中頭獎幾率可以達到千分的級別,要不每個月買一次每個月都有萬分價格的幾率,還沒算上其他等獎呢?理論上你中頭獎的幾率和發生重大理賠的幾率是差不多的,甚至更高。





商業保險揭秘


非常欽佩您的求知精神,希望我的回答會給您幫助。

人壽保險公司的盈利來源於"三差",即死差、費差、利差。

先說死差,死差是指保險公司經過風險管控,使當年實際死亡人數小於當年預計死亡人數,稱為死差益,保險公司獲得了盈利。當然風險管理不當或者重大事件也會造成實際死亡人數大於預計死亡人數,這樣稱為死差損,造成保險公司虧損。

其次是費差,保險公司運營需要各種費用支出,經過更好管理會讓實際支出費用小於預計支出費用,比如電子化辦公代替舊有的辦公形式,節省出來的費用稱為費差益,相反則是費差損,說明公司經營不善。

再次是利差,利差益,保險公司會把純保費扣除準備金後剩餘的部分拿去做投資,因為這部分錢屬於保險公司欠投保人的錢,所以要更好的投資以應對通脹等貶值的風險,保險公司投資得來的收益就是利差益,投資賠錢即為利差損。國家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投資的項目必須是穩定收益的大型的藍籌項目,比如京滬高鐵,三峽發電,機場,高速,等等。

所以說越大的公司越有實力拿到這些好項目,公司收益穩定,投保人也跟著享受穩定的分紅,享受穩定的保障,而小規模保險公司做投資會相對困難,風險偏高,所以造成小保險公司承諾客戶的預期收益要遠高於大保險公司的投資預期收益,因為小公司做短線投資收益看似高,背後的風險高,所以會出現前海人壽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