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广阔的田野间,生态振兴的答卷正在书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生态优势;另一方面,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形成新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化为乡村的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大束镇在生态振兴上有何创新之举呢?今天我们通过《大众日报》7月2日刊登的《山是骨架、水是脉络,文化是灵魂!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一文进行深入了解。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5月22日,小雨过后的邹城市大束镇大沙河水流丰沛,两岸长满花草,四周青山环绕。“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风景区,大沙河水美了,周围生态也好了。”大束镇灰城子村村民张庆活说。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大沙河起源于与大束镇相邻的张庄镇,是周边山脉汛期泄洪时自然冲刷出的一条自然河道。多年来,村民复垦土地占用河道,河边还有三十多家养殖场,造成了不少遗留问题。2015年下半年,大束镇开始对大沙河进行整治,养殖场全部关闭搬迁,清污除障进行生态修复,并将其打造成了大束镇沙河湿地美丽乡村景观带。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山是骨架、水是脉络,文化是灵魂,这是我们现在搞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田野说。如今,大束镇开始挖掘沿岸村庄的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搞乡村景点建设,一条大沙河,串起了灰城子美丽乡村、时枣行田园采摘、匡衡湖文旅小镇、儒学研学游基地、赵东村父子宰相旅游观光5个项目。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大沙河就像一条金项链,一期治理项目只有短短3.6公里,含金量却很高。不仅是因为项目多,还因为把山、河、湖、城连接到一起,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生态效益。”田野说。“沿河3.6公里走下来,大约1万步,这条河不仅仅要生态好,还要融入文化,能让游人觉得这1万步不白走,有收获。”大束镇副镇长薛彬补充。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灰城子村美丽乡村建设,是大沙河串起的五个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灰城子村位于大沙河的上游,曾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并且有制陶作坊遗迹。去年,大束镇重新开发制陶遗址,把灰城子村打造成陶文化主题村。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搞生态振兴,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享受到美丽环境,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田野说。大束镇把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在整理村史、陶史后,灰城子村建设起陶艺馆和亲子陶艺体验室,吸引人来游玩、体验制作陶器。“周末高峰时,每天能有1000多人来俺们村儿,来的人多了,村里产的花生、蜂蜜也不愁销路。不少村民还搞起了农家乐。”灰城子村支书张庆喜说。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生态好了,投资项目才会来。此次打造的儒学研学游基地将在孟子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开发。“这个项目是重庆投资商投资的。他们能来这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咱的生态变好了。”薛彬说。重庆亿通教育公司经理梁鹏也表示,在北方,他们看重的,是大束镇的山水文化。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据了解,大沙河第二期治理项目即将开工。项目完成后,大束镇沙河湿地美丽乡村景观带将拓展至6公里,西起鸿山,东至孟子湖,为大束镇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和孟子湖新区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头条」《大众日报》点赞:邹城大沙河变成了“金项链”!

只要肯创新 遍地都是金

在当今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普遍树立。而邹城市大束镇通过改造自然为乡村带来项目、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的做法,却是乡村振兴中的创新之举。

面对被百姓复垦侵占、污染严重的河流,清理淤泥、取缔污染源是必做之事。但在此基础上,大束镇还有进一步的思路动作:栽植绿化、因地制宜打造景点。这就赋予了一条汛期山体泄洪自然冲刷出来的普通河道以生态价值,不仅为周边百姓提供休闲的去处,还拉起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生态美了,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匡衡湖文旅小镇、儒学研学游基地等项目自然被吸引而来。而反观这些产业,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休闲农业,无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广阔的田野间,生态振兴的答卷正在书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生态优势;另一方面,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形成新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化为乡村的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这样的创新做法,不妨多加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