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这几天,贵阳农商行不良率飙升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

19.54%不良,超乎想象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这份由中诚信国际出具的2018年贵阳农村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贵阳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从13.74亿元上升至78.4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4.13%增至19.5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161.25%降至34.15%;资本充足率则从11.77%降为0.9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变为负数,为-1.41%。

农商行不良频频“失控”

其实,贵阳农商行的不良“失控”并非首例。在众多农商行中,不良贷款率高达10%甚至接近30%已经不是新鲜事。

去年9月份,我们发表过一篇名为《这家银行坏账率高达28%,市长挂帅处置不良》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侯马农商行从2016年6月到2017一季度末,不良率从4.98%飙升至28.13%的故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6底,媒体爆出宁波慈溪多家银行不良率超10%。其中一家叫东海银行的宁波当地城商行,虽然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仅有792万,但就不良率而言,已经高达

75.29%

另外,连云港农商行不良率曾达到26.76%,安徽望江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也曾接近10%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农商行不良率连续6季度上升

从历年数据来看,不良率偏高是农商行的“通病”。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3905亿元,不良贷款率3.26%,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50%)、股份制银行(1.70%)、城商行(1.53%)、民营银行(0.57%),和外资银行(0.66%)。

去年四个季度,农商行的不良率也平均在2.8%左右。

并且,农商行不良率不仅远高于同期其他银行,更从2016年4季度开始,连续6个季度上升。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农商行不良为何居高不下?

一直以来,农商行由于底子薄、风控能力差、历史包袱重,是银行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类别。

农商行不良加速爆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区域受限,贷款集中度高。

农商行客户群体以市县镇区域为主,地区分布的密集性导致贷款集中度偏高,信用风险无法分散。因此,农商行的资产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地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农商行不良率相对较低;地方经济发展受限的地区,其资产质量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2)信贷结构单一,客户群体质量一般。

农商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农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等,信贷结构过于单一,风险高度集中。另外,农商行难以服务于大型企业,只能服务于地方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自身体量小,竞争力较弱,较易受到宏观市场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融资条件逐渐恶化,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发展经营遭遇困境。作为给这些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的地方农商行,面临着较大的贷款回收的压力。

(3)管理水平不高。

农商行在约束机制和贷款管理方面力度欠缺,使得信贷资产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旧的不良无法收回,新的不良又在不断增加。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4)化解不良能力有限。

对于化解不良,农商行操作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清收、诉讼、核销、打包转让等等。从实际操作来看,农商行清收不良大多是逐一追缴,面临着化解难度大、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而核销意味着银行自己承担损失,所以慎之又慎。

(5)农商行人情关系复杂。

农商行前身普遍都是信用社,人情关系较复杂。另外,农商行相对中大型银行层级比较少,领导权力大,也会出现更多权力滥用的现象。

难以承受的不良资产之痛,地方农商行究竟怎么了?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今年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率1.9%,较一季度1.75%的不良率有所上升。

在整个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尤其值得关注。贵阳农商行虽然只是个案,但农商行不良率持续上升的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