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這幾天,貴陽農商行不良率飆升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

19.54%不良,超乎想象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這份由中誠信國際出具的2018年貴陽農村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券跟蹤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貴陽農商行不良貸款餘額從13.74億元上升至78.43億元,不良貸款率由4.13%增至19.54%,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從161.25%降至34.15%;資本充足率則從11.77%降為0.9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更是變為負數,為-1.41%。

農商行不良頻頻“失控”

其實,貴陽農商行的不良“失控”並非首例。在眾多農商行中,不良貸款率高達10%甚至接近30%已經不是新鮮事。

去年9月份,我們發表過一篇名為《這家銀行壞賬率高達28%,市長掛帥處置不良》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侯馬農商行從2016年6月到2017一季度末,不良率從4.98%飆升至28.13%的故事,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底,媒體爆出寧波慈溪多家銀行不良率超10%。其中一家叫東海銀行的寧波當地城商行,雖然整體不良貸款餘額僅有792萬,但就不良率而言,已經高達

75.29%

另外,連雲港農商行不良率曾達到26.76%,安徽望江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率也曾接近10%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農商行不良率連續6季度上升

從歷年數據來看,不良率偏高是農商行的“通病”。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農商行不良貸款餘額3905億元,不良貸款率3.26%,遠高於大型商業銀行(1.50%)、股份制銀行(1.70%)、城商行(1.53%)、民營銀行(0.57%),和外資銀行(0.66%)。

去年四個季度,農商行的不良率也平均在2.8%左右。

並且,農商行不良率不僅遠高於同期其他銀行,更從2016年4季度開始,連續6個季度上升。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農商行不良為何居高不下?

一直以來,農商行由於底子薄、風控能力差、歷史包袱重,是銀行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類別。

農商行不良加速爆發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受區域受限,貸款集中度高。

農商行客戶群體以市縣鎮區域為主,地區分佈的密集性導致貸款集中度偏高,信用風險無法分散。因此,農商行的資產質量與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地方經濟發達的地區,農商行不良率相對較低;地方經濟發展受限的地區,其資產質量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2)信貸結構單一,客戶群體質量一般。

農商行的貸款主要集中於農商、建築業、房地產業等等,信貸結構過於單一,風險高度集中。另外,農商行難以服務於大型企業,只能服務於地方中小微企業以及個人客戶。

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自身體量小,競爭力較弱,較易受到宏觀市場環境的影響。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下行的影響,企業融資條件逐漸惡化,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發展經營遭遇困境。作為給這些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業務的地方農商行,面臨著較大的貸款回收的壓力。

(3)管理水平不高。

農商行在約束機制和貸款管理方面力度欠缺,使得信貸資產很容易進入惡性循環:舊的不良無法收回,新的不良又在不斷增加。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4)化解不良能力有限。

對於化解不良,農商行操作渠道較為單一,主要是清收、訴訟、核銷、打包轉讓等等。從實際操作來看,農商行清收不良大多是逐一追繳,面臨著化解難度大、人力和時間成本較高等問題。而核銷意味著銀行自己承擔損失,所以慎之又慎。

(5)農商行人情關係複雜。

農商行前身普遍都是信用社,人情關係較複雜。另外,農商行相對中大型銀行層級比較少,領導權力大,也會出現更多權力濫用的現象。

難以承受的不良資產之痛,地方農商行究竟怎麼了?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今年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萬億元,不良率1.9%,較一季度1.75%的不良率有所上升。

在整個銀行業資產質量下滑的背景下,農村商業銀行尤其值得關注。貴陽農商行雖然只是個案,但農商行不良率持續上升的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