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掌櫃的說

快過年了。

這幾天有沒有被那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拉黑6年》的新聞刷屏?

養兒20多年,辛苦教育栽培他到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結果兒子不但不念親恩,恨不得斬斷所有血緣聯繫,把父母當仇人,寫下15000字訴狀,把自己人生裡所有的不順遂都歸結為原生家庭帶來的禍害。

光看標題、讀讀故事梗概,你就會覺得這樣的親情關係很讓人寒心吧?

但人民日報官微那篇200萬閱讀下的2萬多評論裡,也有近半的讀者是站在兒子的立場上, 感同身受的——雖然當事人的行為過激,但他所列舉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的過度控制慾帶來的身心痛苦,似乎生活中也處處可見。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如今被戲謔地歸類為:

中國式育兒: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中國式獨立:沒和爹媽翻臉,就不算長大!

中國式爹媽:你不聽話,就是最大的問題!

……

想到寫這一段,是因為2月2日本週五上映的新片裡,恰恰有一部探討中國式父子關係的電影《壞爸爸》,爸爸在兒子眼裡“壞”到什麼程度呢?

恨不得一腳油門,撞死他!

1、


《壞爸爸》的片頭就是一段激烈、火爆的父子飆車戲。

爸爸蕭大海( 邵兵 飾)領先,下車。

兒子蕭寒漪(孫紹龍飾)滿面怒火,一腳油門踩過去,恨不得一車頭就把眼前的男人撞飛。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其實並不知道這兩個車手之間是父子關係。

年輕男人臉上寫滿的那種憤懣、渾身張揚的怒氣、咆哮聲裡的不甘,都讓我誤以為兩個車手之間,除了車技上的競爭,還可能有著某種不共戴天的仇恨。

——畢竟,硬漢邵兵演的老爸看上去就像是個有錢的大叔,是不是把貧窮小車手的女朋友給搶走了?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然而答案比這個殘酷多了。

這是一部相當現實主義的電影。

隨著劇情的展開,你慢慢地會了解到兩個車手之間的“恨”是一種多麼惆悵的無奈……

2、


蕭大海如今是個成功的茶葉商人。

為人正派,急公好義。

深受公司上下員工的愛戴——至少,在蕭大海心裡,自己應該是這樣一個人設。

比起公司的業務,兒子蕭寒漪可能是更讓他頭疼的問題。

蕭寒漪年輕叛逆,很早就搬離家門,好多年都沒和他說過話,拒絕見面,拒絕溝通,見面亦如仇人。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最初也是不能理解那種激烈的恨,直到往事在雙方的回憶裡一點點剝開,才發現——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道理。

蕭大海早年創業,工作繁忙,對兒子照顧有所疏漏。對兒子的關心,也挾帶了粗暴和蠻橫。

半夜起來發現兒子還在打遊戲,一言不合拔了電腦插頭;

兒子叛逆不服管,二話不說給送了“戒網癮學校”。

3、


“戒網癮學校”是個什麼所在?

要看社會新聞的讀者肯定知道,這就是人間地獄!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你能在新聞裡看到的,都是很悲慘的例子:2016年9月,黑龍江16歲的女孩陳欣然(化名),從學校回來後,為了報復父親,捆綁、拘禁母親,生生餓死了自己的媽媽;2017年8月,安徽18歲的少年李傲(化名),送相關機構2天內,被懲戒致死;2014年5月,河南19歲少女靈靈和同學在學校裡被教官體罰,一個死了,一個重傷……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隨著一個個年輕生命的去世,見諸報端,這些非法的、不道德的機構也一家家被關門取締,可是“壞孩子”總有,“蠢家長”不絕,此類機構的市場就不會滅。

更多的,是那些沒被報道的孩子,他們怎麼了?

《東方早報》的報道里寫,一位“學成歸來”的學生回家後,對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剩下的日子就是為了讓你們痛苦。從此我不做任何事情,讓你們斷子絕孫。”

知乎上也有很多匿名或具名的博主,用文字寫下了自己年少時在這些機構遭到的非人待遇。

一個學音樂的孩子說,有一次被打得眉骨裂了,耳膜穿孔,直到現在事業都深受影響。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還有一個匿名用戶寫,哪怕那段培訓的日子被父母“解讀”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自己永遠都不會原諒當初那個送自己去地獄的父母。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

電影裡的兒子蕭寒漪,在“戒網癮學校”遭遇的非人待遇大概上面的新聞裡都有提及,但電影敘事比較剋制,只是通過寥寥幾個畫面的閃回,呈現了幾段他被群毆,導致手部受傷,不時習慣性手痙攣的悲慘往事。

而悲劇的是,蕭寒漪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職業賽車手。

這個手痙攣的後遺症,一次次地發作,讓他在關鍵性的賽事中,一次次地敗北。

所以,面對當年把自己送去“魔鬼學校”,一手斷送了自己夢想之路的父親,蕭寒漪又怎能不恨?

4、


這應該是國內第一部聚焦“戒網癮學校”後遺症這一現實題材的院線劇情類電影。

雖然是命題作文,但融入了商業性的敘事結構,有很多類型片的元素揉雜,大大提高了電影的可看性。

難能可貴的是,父子之間的情感角力相當走心。

到底是爸爸更值得同情,還是兒子更讓人憐憫?觀影過程就像在舉行一場誰更能贏得“觀眾同情心”的汽車拉力賽。

有時候是爸爸領先,有時候你又會站隊兒子。

這是電影在敘事上最亮眼的地方。

父子之間,各自的秘密、傷痛,穿插在劇情主線裡,從容不迫地一一交代,一會兒是父親的痛,一會兒是兒子的苦,雖然呈現手法並不悲情,但觀者能切身感受到彼此所處立場的諸般無奈。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蕭大海是個壞人嗎?當然不!

是個壞爸爸嗎?很難說。

他對兒子的愛是純粹的、發自肺腑的,能為兒子做的事情,都努力做了。有不到位的、走偏的地方,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不是他的初心。

就像電影裡的一個細節,他資助公司的員工半工半讀,去上大學,絕對是好老闆一個,但看到員工要填的志願是動漫專業,會直覺性排斥:“什麼鬼專業”,然後讓人家去改志願。

這樣的做人處事,是個可敬的人,但同時也會讓身邊的人很難受。

有著屬於老一輩上位者的毛病:霸道、強權、武斷而保守。

可能基於過往經驗上的判斷他都是對的,但指向未來的事情,卻不一定。

顯然,這一套做法,也常常用在他管教兒子這件事情上。

員工是員工,領了他的恩情,或許改志願也只是難受,不恨;兒子不是員工,父母對他的恩情從出生時就開始沉澱,得到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被愛影響到的地方是全方位的,有疏漏和錯誤的地方,就會恨。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總結過一種“權力型人格”:一個人強烈渴望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一旦得不到順從就會讓他怒火中燒、暴跳如雷。而家庭、尤其是中國家庭是這種人格最容易誕生的所在。

蕭大海肯定是權力型人格。

他和蕭寒漪的父子關係,就是典型的“權力型人格”籠罩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中國式的父子關係裡,大多數兒子,長期生活在一個“老子說的話你必須得聽”的模式裡,作為被統治的一方,那種窒息感,會貫穿身心的每一個角落。

壓抑、痛苦,無奈又絕望。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小到你幾點睡覺,幾時起床,留什麼樣的髮型算好看,穿什麼樣的衣服才像樣,交什麼樣的朋友才能讓他們稱心;

一旦和父母的審美要求有所背離,面對的就是無窮無盡的唸叨和奚落。

大到你念什麼學校,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挑什麼樣的車,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具體事情,方方面面,總要以他們的意志為參考,碰到武斷些的,一句話幫你決定人生的每一個走向。

以愛為名,捏子成土,塑成讓他們滿意的模樣。

但孩子不是塵土,自由意志會隨著成長日益壯大,如果學不會對父母說不,如果只能懦弱地夾在親情和自我的扭曲、糾纏中不知如何自處,親情帶來的束縛和痛苦就會在他們的人生裡蔓延。

好一些的,會選擇自我隔離。

成年後建一個小家,能少回父母家就少回,少接觸,少被約束,少痛苦。如片中的蕭寒漪。

嚴重些的,如前文提到的北大學霸王猛(化名),12年不歸家,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並將人生的不如意處全記在父母的帳上。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比王猛更嚴重些的,是對父權的極度恐懼下導致的過激行為,比如藥家鑫。

對,就是那個開車撞了人,一不做二不休,將傷者刺了6刀致其死亡的殺人犯,在解釋犯罪動機時,他曾說,非常恐懼父母知道我撞了人。

比起撞人,他更害怕的,是被父親知道。

此類案件遠不止藥家鑫一例。

2003年,江蘇的一名15歲少年,晚自習逃課想去網吧,沒錢就翻進了一家別墅,被女主人發現的時候,他用彈簧刀殺了對方。14年後被捉拿歸案,殺人者說,是為了“讓她閉嘴,我怕我爸知道”。

5、


時代在慢慢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意識到,個體的生命是屬於自己的。

父母再愛,不能以愛之名去幫你做決定。

控制你的言行。

哪怕是父母之愛,也應該是有界限的。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而親人之間一旦頻繁的、過度的越界、干預,就是對彼此最大的心靈傷害。

越親密,傷害越大。

你年幼時,喜歡讀什麼樣的書,交什麼樣的朋友,做什麼樣的事情,父母有責任引導,卻沒辦法強行干預,否則久而成習慣,你30歲時穿什麼樣的衣服,還會被嫌棄、指點,然後一見面就覺得彼此糟心。

那位化名王猛的北大學霸,他那封15000字的長信控訴裡,其實你看不到父母對他做過什麼令人髮指的事情,最多就是從小有些保護過度,在擇校方面過於霸道,在人際交往時該給孩子尊嚴的地方沒留意保護。

但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王猛或許該去電影院看看《壞爸爸》這部電影。

電影裡,上天給了一個父子得以溝通、和解的契機,讓爸爸主動去接近兒子,意識到自己在兒子的成長過程裡,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但現實裡不會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溝通契機。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來自美劇《隨性所欲》)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文藝作品來點醒我們自己。

最後:《壞爸爸》電影2月2日上映,排片會很少,想看要趁早。電影雖然是小成本製作,沒有流量,沒有大明星卡司,但勝在題材現實、親情走心,不要等父母真正地要離我們而去,才去學會諒解他們。

諒解父母,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

尊重子女,才能收穫真正的親密。

這是兩代人一起的修行。

什麼樣的“壞爸爸”,會讓你氣到想撞死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