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故事——三軍六卿

晉國的三軍是晉文公建立的。公元前633年,即《左傳》的魯僖公二十七年,這一年冬天楚成王圍宋,宋國公孫固到晉國告急。晉國的將軍先軫認為為了報答宋襄公在晉文公流亡時以禮相待之恩應該救援宋國。並且這是在諸侯中取得威望而奠定霸業的一戰。

當時楚國剛剛和曹國結為同盟,並且又剛和衛國結為婚姻之國。晉文公的舅父子犯即大夫狐偃認為如果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不會置之不理必然要救援。這樣宋國的危難就能解除了。於是晉國“蒐於被廬”,即在“被廬”這個地方閱兵。

這時晉國“作三軍”,建立了上軍、中軍、下軍。每一軍各置將、佐,加起來六人稱為“六卿”。中軍主將為元帥、正卿。當時在趙衰的建議下晉文公以郤縠為元帥。當時三軍六卿的情況是:中軍以郤縠為將,郤溱為佐;上軍以狐偃為將,狐偃讓給哥哥狐毛,自己為佐;下軍以欒枝為將,先軫為佐。

值得注意的是晉文公在“蒐於被廬”的時候除了六卿還有受到信任的三個人也是以後晉國的風雲人物。晉文公剛開始是以趙衰為卿,趙衰讓給了欒枝、先軫。荀林父為晉文公駕馭戰車,魏犨作為驂乘的車右。

晉國故事——三軍六卿

晉文公之後其子姬歡繼位後世稱為晉襄公。襄公繼其父稱霸中原。只是襄公在位時間太短,只有七年。公元621年,周襄王三十二年,晉襄公去世。同年,和晉國長期以來時為同盟同時敵手的秦國國君秦穆公也去世了。

晉國國君之位由晉襄公之子姬夷皋繼承,史稱晉靈公。

晉襄公在位的最後一年,晉國六卿有四個相繼去世。按《史記》的記載:“六年,趙衰成子、欒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趙盾代趙衰執政。”晉襄公時期內政以趙衰為相,霍伯為帥,欒、郤、胥、先夾輔晉宗。在晉襄公去世的幾乎同時,趙衰、先且居(先軫的兒子)、欒枝、狐偃等也都去世了。

君位和交接、輔臣的交接是否能順利進展?

按《史記》上所說:“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襄公原本是立了太子的,太子夷皋此時年少,只有四歲。晉國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所以很希望有一個年長的國君,而不希望是一個乳子。這時有能力操縱擁立國君的兩個人:趙盾和狐射姑發生了分歧。

晉國故事——三軍六卿

趙盾是趙衰的兒子,狐射姑是狐偃的兒子。趙盾想擁立公子雍,狐射姑想擁立公子樂,這兩位公子都是晉文公的兒子,是去世的晉襄公的庶弟。公子雍是祁國的外孫,公子樂則是秦穆公外孫。公子樂的母親正是先事懷公又事文公的辰嬴。

趙盾和狐射姑爭執不下各自行動,分別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到陳國接公子樂。趙盾先下手為強,派人在晉國郫邵(河南濟源)把公子樂和接他回國的那一撥人全給殺了。

狐射姑知道自己在晉國孤立無援,他本來也是戎狄,於是決定還逃到狄國去。趙盾倒是很禮貌地把狐射姑的全部家長及器用財物都集中起來給也給他送到邊境去了,並沒有為難他的家小。

後來狄人首領鄷舒曾經問狐射姑趙衰和趙盾父子哪個賢明。狐射姑說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回答,“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關於這個回答,杜預作注說: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趙盾,諡號“宣”,後世稱“趙宣子”,也叫“趙孟”。從趙盾開始,趙氏世稱“孟”。晉文公重耳流亡時趙盾的父親趙衰一直追隨重耳。重耳投奔翟國,翟國攻打戎族時得到兩個戎人女子,年長的叔隗嫁給趙衰,年少的季隗嫁給重耳。叔隗給趙衰生了一個兒子,就是趙盾。

趙盾是晉國第一個集政權和軍權於一身的權臣,在趙盾時期,趙氏一家獨大。

晉國故事——三軍六卿

不過在選擇晉襄公繼承人的時候,趙盾鬥得過狐射姑卻不能按自己的主張行事,因為有人比他還厲害。這個人注是太子夷皋的生母、晉襄公夫人穆嬴。

穆嬴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在朝堂上哭,並且訴說:“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先王有什麼罪過?他的繼承人又有什麼罪過?為什麼放著嫡出的太子不立而要到國外去迎立國君?你們打算怎麼安置太子?

穆嬴知道能操縱這件事的是趙盾,於是還抱著夷皋到趙盾家,對趙盾叩頭,說:這孩子是先君託付給你的。如果這孩子 成才,這才是您賜予我的恩惠。如果不成才我就要怨恨你了。這是先君的話,言猶在耳,你打算不聽先君的話拋棄他還是怎麼著?

趙盾被穆嬴治住了,不得不改變了原來的主意立了太子夷皋為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