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軍隊稱爲「三軍」, 這是爲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在古代戰亂時期,軍隊的數量是很多的,但平時在我們觀看影視作品或者小說時,不難發現經常有“三軍將士聽令”、“犒賞三軍”、“三軍可奪帥”這樣的話語,往往一說三軍的時候,全部士兵都動身,那麼今天就來講講,這個“三軍”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其實關於古代的軍隊,涉及到的秘密還是太多了,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話,短時間內是不能研究完的。

說起“三軍”,我們一般想到的是現代的海、陸、空三軍,但是事實上,古代的三軍和海、陸、空三軍的意義相差還是很大的。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三軍”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的一些大國都會設三軍,不過每個國家的叫法有點差別。比如說,晉國稱三軍為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為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吳國都叫三軍為上軍、中軍、下軍。三軍的主次順序分別是中軍、上軍、下軍。所以,春秋時期的大國都會編制有“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中軍右軍”這三軍,然而當時周天子還擁有了“六軍”。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在三軍中,還各自設立將、佐的軍銜,三軍的統帥則是中軍將。不過,春秋後期的時候,大國為了不斷擴大軍隊的數量,“三軍”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於是就甚至有了“五軍”,比如當時的晉國就在“上軍中軍下軍”的基礎上,加上了“新上軍”和“新下軍”。

另外“三”在古代是虛數,是多的意思。所以後來,在這個基礎上,無論有多少軍,也可以叫三軍,三軍就成了軍隊的統稱。

古代軍隊的“三軍”其實除了上中下這三個軍種,也有“步、車、騎”三個兵種。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除了步兵和騎兵,還有在馬車上面戰鬥的士兵,當時的車兵,就是由四匹馬拉一輛兵車,車上有三個士兵,一個車手,一個長槍兵,一份弓弩兵。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隨著歷史的發展,上、中、下軍被前、中、後軍代替,到了唐宋朝,這種前軍、中軍、後軍的軍隊編制已經稱為固定的一種模式,在這個時候,三軍就是標誌著不同作戰任務的軍隊了,前軍就是衝鋒在前的先鋒部隊,中軍就是主力部隊,由主將率領,後軍的任務就是掩護和警戒,主要作輔助的作用。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在古代,軍隊裡面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這個傳統的編制也得到了歷代沿襲,只是每個朝代編制的人數各不相同。到了現代,古代這種“三軍”的編制方式也都消亡了,總的來說,對於古代的“三軍”,它的概念和我們今天的海陸空三軍是不一樣的了,不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三軍”依然是軍隊的一種統稱。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三軍”分別代表什麼?

古代戰爭中,動不動就說幾十萬百萬大軍,那麼這是一種怎樣壯觀的場景呀?其實古代軍隊也不像現在軍銜、序列那麼明確,說到底,最高的統帥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手下到底有多少士兵,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喜歡吹噓自己的人多,用來嚇嚇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