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如何「梅花香自苦寒來」

瓊瑤,如何“梅花香自苦寒來”

瓊瑤是中國當代著名言情小說家,影視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原名陳喆,筆名除瓊瑤外,還用過鳳凰,心如。

她193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湖南衡陽。祖父早年曾跟隨孫中山留學日本,參加過北伐,後期從事教育工作;

父親是位教育家,曾在臺北一所大學任教授,頗有名氣;母親是位大家閨秀,出身大戶人家,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瓊瑤在這種書香文化的環境薰陶下,九個月就會說話,會喊爸爸媽媽,兩歲半時,母親開始教她識字。4歲以前,家裡的長輩都很疼她,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然而在不到5歲時,抗日戰爭正席捲全國,成都局勢也變得緊張,她和兩個弟弟,便隨父母回湖南老家躲避戰亂了。

到湖南後,剛開始是很安全的,祖父非常疼她和兩個弟弟,祖孫三代人,過了一段很幸福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日軍很快就打到湖南來了。接著她們家就每天活在心驚膽戰中,為了躲避日軍,東躲西藏,吃盡了苦頭。

她曾隨家人躲到深山溝裡,不能回家只能睡在山上,一日三餐不能解決;也曾躲到過農夫柴房裡,為避免日軍搜捕;還曾由於在逃跑過程中鞋子掉了,只能光著腳丫連續走幾天山路,腳都磨出血了。

途中曾多次偶遇日軍,母親差點被搶走,爺爺差點被殺害,當兩個弟弟被拐走後,父母曾絕望地帶她投河自盡,最後父母聽到她的哭聲,才回心轉意。

在外顛沛流離了一年多時間後,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了,她與家人回到了四川重慶,才結束逃難的日子。

6歲的瓊瑤在逃難中,體會了悲歡離合、生死離別的滋味,同時對善惡、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她在日後的有些作品中,就有抗日戰爭為背景創作的小說,並且把逃難中遇到的某些人物寫進了故事中去。正是經過這次戰爭,才開始讓瓊瑤有了更強烈的民族情感,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雖然這段日子充滿著苦難,但是卻磨練了瓊瑤的性格品質,她變得早熟而又敏感,堅強而又脆弱。

瓊瑤,如何“梅花香自苦寒來”

瓊瑤7歲時,母親在四川瀘南中學教書,有一回給學生上古詩課時,無論怎麼解釋那首詩的意思,學生還是不能理解其意,母親見瓊瑤在教室門檻上“旁聽”,便讓她回答。

她便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說的頭頭是道。母親感到很驚訝,偶然發現她有驚人的文學天賦。

從此,母親有意培養瓊瑤的文學素養,教她背誦唐詩,而她對古典詩詞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以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她日後會從事文學寫作,就是從這個時候啟蒙的。

9歲那年,跟隨父親遷居上海,第一次接受學校正規教育,插班到小學三年級。這段經歷,瓊瑤也過的不如意。

剛到上海時,她帶著滿滿的四川口音,而班上的同學都說上海話,由於語言不通,她聽不懂老師和同學說什麼,再加上她來自鄉間,和上海的孩子相比,感覺格格不入。

上海的孩子有些欺生,有一回她受了欺負後,就不願意去上學了。後面在爸媽的勸說下,才又回到學校。

瓊瑤正式上學以前,只有母親教她背誦唐詩,認過一些字,她的閱讀能力很強,但是數學卻連加法都不會,所以除了國文成績好,其他科目成績總是跟不上,這種學習狀況使她自卑苦惱。

那時侯,上海物價比較高,家裡經濟很拮据。她和弟弟們曾在寒冷的冬天,沒有厚衣服穿,凍的打哆嗦;路過賣糖炒栗子的攤位時,只能眼睜睜的看,沒有錢買;同學們都有橡皮筋時,而只有她沒有。這種困苦的生活,也讓瓊瑤憂愁著。

儘管那時生活裡的喜悅不多,但就是在那一年,她發現了寫作的快樂。當瓊瑤心情不愉快,孤獨無助時,找到了一個精神的救贖,那就是寫作,她把內心的自卑苦悶寄託到了寫作上去。

瓊瑤,如何“梅花香自苦寒來”

那一年,瓊瑤在上海《大公報》上,發表了生平的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這是她初次登陸文壇。

自從發表了這篇作品後,瓊瑤就開始真正迷上寫作了。每天下課回家,就是寫作。不久,她在學校的情況漸漸好轉,學會了說上海話,還交了些朋友。

正當她適應上海的生活時,戰爭又逼近了,上次是抗日戰爭,這次是內戰。她便離開上海回到湖南老家,在衡陽的一所小學唸書,當內戰結束後,又從湖南前往臺灣。

當瓊瑤到臺灣時,已經十一歲了,此後便長期住在臺北。

瓊瑤在十一二歲這個時候,開始瘋狂吞嚥著讓她著迷的文字,看了許多書籍,其中包括四大名著,同時更加迷戀唐詩宋詞,看書成為瓊瑤最大的嗜好。

十四歲時,開始痴迷國外小說。過暑假時,她在父親的安排下,常常一整天待在師大圖書館,帶著便當去,從早上圖書館開門,一直看到圖書館下班。閱讀了很多小說,尤其把所有國外小說都看完了。

雖然她9歲開始發表小說,但那時作品數量並不多,到了14歲這年,才陸續又有作品發表在報章雜誌上,成為家裡唯一有稿費收入的孩子。

16歲時在《晨光雜誌》發表小說《雲影》,高中階段在各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小說200篇,成為臺灣島內有名的中學生作家。

這對瓊瑤有很大的鼓勵作用,那些稿費收入都去買文學書籍看了,同時也激勵著她去創作更多作品。

在臺灣讀中學時,瓊瑤只有國文學習比較好,其他科目一塌糊塗,而父母對她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大學;而弟妹成績總比她好,父母經常拿他們來比較,因此她的精神壓力很大,無論她怎麼努力,數學成績一直提升不上去,她變得更加憂慮。

唯一能幫助她排遣孤獨煩惱、自卑失意的,就只有寫作。當她通過有生命力的文字寫作時,就會忘記煩惱,變得快樂。

儘管瓊瑤的成長,一直是坎坷的,但是寫作給了她重生,給了她希望。

瓊瑤,如何“梅花香自苦寒來”

瓊瑤18到19歲期間,參加過兩次高考,結果都落榜了,第一次讓她絕望到自殺,第二次落榜後,她就沒勇氣再繼續考大學了。

20歲這年,由於她只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在臺灣想找一份比較好的工作,是比較困難的。母親勸她繼續考第三次大學,而她選擇在家以寫作為生。

在全職寫作初期,家裡並沒有好的環境,她和妹妹住一個房間,每當妹妹要寫作業時,她就常把桌子讓給她用,自己就得停下來寫稿,爸爸經常召集學生來家裡舉辦演講,聲音很大,也導致她無法安心寫稿;兩個弟弟比較頑皮,常常打擾她,她甚至連放稿子的地方都沒有。

瓊瑤當時是個很執著而又倔強的女孩,經歷兩次落榜後,她內心是害怕考大學的,對考大學是沒信心的,但是對寫作有信心。她知道自己很熱愛寫作,儘管目前沒有成功,但她相信再堅持一段時間,一定會實現夢想。

她就像初生牛犢一樣,不怕困難往前衝,這樣日復一日地堅持著,雖然有稿子沒被接收,但是她鍛煉出了文筆,寫作水平飛速進步。

21歲時,瓊瑤結婚了,她先生白天上班,自己就在家寫作。通過不斷的努力,付出漸漸得到回報。終於一些小說被報刊或雜誌發表了,並且得到稿費。當時她家的生活比較窮困,有了稿費,生活狀況也變好些。

25歲時,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發表在《皇冠雜誌社》,裡面原型故事版本就是她的初戀,感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這部《窗外》成為瓊瑤改變命運的轉折點,讓她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作家,後面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又進入港澳,大陸,獲得無數觀眾的喜愛。

瓊瑤的心裡百感交集,覺得終於“梅花香自苦寒來了”,瓊瑤終於迎來了寫作生涯的春天。

在寫《窗外》時,瓊瑤兒子才一歲多,她要邊帶兒子邊寫作,通常是左手帶兒子,右手寫作,當他哭鬧時,就必須停下來寫作。

後面,瓊瑤為了加快進度,她忍痛把兒子送到託兒所帶一上午,自己回來寫作,要求寫完三千個字,然後中午再把孩子接回來,下午陪伴孩子,晚上要哄他睡著後,再來安心寫作。

《窗外》總共10萬個字,就是在這種緊迫的情況下寫成了。瓊瑤的意志力是很堅強的,就像冬天的梅花一樣“凌寒獨自開”。

自從成名後,往後幾十年她又不斷創作,陸續又在《皇冠出版社》出版了50部小說,並相繼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其作品廣受各個年齡人群歡迎,除了在港澳臺,大陸長期收視率第一,在東南亞等外國也曾風靡一時。

瓊瑤一生為情而寫,為愛而寫。其作品大多是以愛情為題材,每個故事都感人至深,都很唯美,征服了無數讀者、觀眾的心,所以做到了暢銷三十餘年,經久而不衰,成為一個“瓊瑤奇蹟”。

寫作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瓊瑤的成名之路,總共堅持了10多年,才終於聞名於整個文壇。

從一個自卑失意的醜小鴨,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除了需要非凡的寫作才華,還需要勇氣、毅力、堅持力與決心。

瓊瑤既有過人的文學天賦,同時還非常努力付出,不怕吃苦,有堅持到底、百折不饒的勇氣。

她就像梅花一樣,那樣高貴頑強,不畏風霜,像一首詩寫的那樣:“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