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芦洲镇芦村是惠城区北端的一个村庄,背靠山岭,临近东江,在青山隐隐水迢迢村庄中,一座百年角楼深藏其间。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位于惠城区芦洲镇芦村角楼村小组的角楼大夫第,为芦村黄姓先祖瑞清公建于清代,瑞清公生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卒于清光绪三年,诰封中议大夫,生有五子。角楼大夫第保存基本完好,原有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现早已不知所踪。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角楼平面呈正方形,面阔55.5米,进深53米,由前护墙、角楼、倒座房、堂横屋构成,为“九井十八厅”格局。前护墙夯筑,正中开大门,两侧各开一扇小门,墙高约5米,厚0.85米,顶部建女墙约1米,留出约半米宽墙,顶上为通道通往楼角,下方与倒座相隔为巷道。前围凹字形倒座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墙体下部夯筑,上部青砖清水墙,中间开大门,与横屋相连形成内院,前围与横屋相接处开小门。

角楼前面是一块大空地上面长满了野草 是原先的晒谷场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角楼原有四个楼角,分别为东楼角、西楼角、南楼角、北楼角,与护墙正面两侧相连的楼角尚存,后面两个楼角因房屋改建被拆除。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护墙上相隔几米就有一个方形枪眼,根据石条长短砌框为“工”字形和“口”字形。角楼为三层青砖清水墙,每面墙上也有数个方形枪眼,主要起瞭望防御作用。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穿过内院是正中的堂横屋,堂横屋三堂二横六天井,硬山顶,阴阳瓦,上部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墙,上堂为祖堂。堂横屋前开三门,正门檐廊花岗岩方柱,出三步梁,单挑出檐,斗拱、柁墩、梁头等雕龙画凤,花鸟虫鱼刻工精美。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现角楼大夫第内墙壁上仍有多处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沿着角楼外围走,可以看到一部分被拆掉后的残墙,为砂石砌筑,约有半米之厚,固若金汤,外敌来侵,根本刀枪不入。后方横屋与砖柱相连的墙面,还隐约可以看到饰有浮雕和灰塑的花卉图案,建筑工艺毫不马虎。从檐柱、门楼的石料看,都是完整无切割痕迹的,可见角楼大夫第用材和工艺都很讲究。

角楼曾经还有巡视周边的治安情况专用的跑马道,不过近代已被附近村民搭建房屋占去了。村里年长的村民对这座老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据说1959年发洪涝浸村,当时部分群众都转移到这座地势较高的老房子居住。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七八十户人家 约三百多人居住在角楼大夫第

发现惠城之美|芦村隐逸山水间的角楼大夫第

角楼大夫第出了不少良人贤士,一部分侨居国外,而移居香港的后人,每年重阳节,都会回来拜山祭祖。现在还有后人打算回来养老,偌大的老房子,能有子孙后代愿意褪去繁华,静归故里,与其一起守候孤独,安居一隅,实在令人欣慰。

朝西涧,夕东篱,红尘俗事本无心,只久仰竹林高逸。夕照之下,倒地的柱础和石臼,尽染岁月斑驳的痕迹。院子里拄着竹杖的古稀老人习以为常,一脸安详。地上木墩缝里长出的菌朵,像燃烧的火焰,给这百年老屋的沧桑平添一抹艳丽的色彩。

一百多年,时过境迁,庆幸这里的生命气息依然在时间长河里地汩汩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