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今天,中國體育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

在中國,體育並不只意味著競技,它往往承載著更多宏大的意義。

1993年9月24日凌晨2點27分(北京時間),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路易二世體育場,國際奧委會的101次全會上,主席薩馬蘭奇打開了一個信封。裡面裝著的紙片上,寫著200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24年前的今天,中國體育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

奧運會當時已經進行了99年,但沒有哪一屆奧運會,比2000年這屆更令人渴望。因為它是新千年的第一屆,意義非凡。

北京首次參與了角逐,並且志在必得。當時中國剛剛經歷上世紀80年代第一個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承辦一屆奧運會的條件。而且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1990年亞運會,無論從體育設施還是賽事承辦,也展現了成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迫切需要世界的認可。當時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口號是: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這場申奧的活動中,神州大地,各路人士,各種活動,緊扣的都是一個主題:申奧。那個時候,沒有人想象過中國會失敗。我們怎麼可能失敗?

24年前的今天,中國體育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

投票是國際奧委會91名委員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第一輪,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被淘汰。第二輪,德國的柏林被淘汰。第三輪,英國的曼徹斯特被淘汰。最後,只剩下北京和悉尼兩個競爭者了。

瘦小的薩馬蘭奇在萬眾矚目之下,打開了那個神秘的信封。此時中國已經是後半夜,但億萬觀眾仍守在電視機前,摒住呼吸。

薩馬蘭奇率先念出的城市名字是“BEIJING”,話音未落,萬里之外的中國已經沸騰,開始狂歡。但很快,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是悉尼代表團慶祝的鏡頭。原來,薩馬蘭奇開始說句話是“我要對北京表示遺憾”。

無法形容當時中國人的遺憾和震驚,很多國人都不相信:怎麼可能?假消息吧!

24年前的今天,中國體育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

24年前的今天,中國體育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

後來的消息表明,北京當時是43票對45票敗北,另有3票棄權。中國流失了關鍵的幾票:埃及的奧委會委員答應投中國,但身體不允許沒有成行;保加利亞委員是該國共產黨書記的女婿,表示一定要投票給中國,但投票前保加利亞政局發生了變化;肯尼亞和烏干達的兩位委員,每人在投票前夜接受了澳大利亞人3.5萬美元現金賄賂……

8年後的2001年,北京再次申奧成功,順帶中國還進入了WTO,甚至國足還進了世界盃。可是,誰也忘不了1993年的事情,那是中國體育的一道陰影,是刻在人們心中的巨大創傷。經過那一天,我們才真正認清了自己,認識了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