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60年大事 (一)(二)(三)

铜川60年大事 (一)(二)(三)

1958年

1958年1月,铜川矿区工人文化宫建成。1962年移交市总工会管理,更名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

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6月13日,市人民委员会开始正式办公。

1958年6月7日,铜川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白占玉当选为市长,李顺天、高浩富当选为副市长。

1958年10月,由陕西省城市设计院设计的铜川市三里洞水厂一期工程建成,采用河床潜流水,日供水6000吨,铜川始有自来水。

1958年,铜川市第一中学设立高中。

1958年冬,西铁分局投资8万元,建成铜川火车站票房及广场,客运火车开始营运。

1959年

1959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镇、上店和立地坡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唐、宋、金、元时代的瓷窑12座、砖瓦窑1座、陶瓷作坊4间,出土瓷片85000多件。

1959年5月1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建成播音。

1959年5月25日,铜川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59年12月16~25日,中国共产党铜川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议题是:反右倾,鼓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铜川。

1960年

1960年,铜川市精简职工3087人,压缩城市人口11693人,参加农业生产。

1961年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耀县药王山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5月,焦坪煤矿署名焦坪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发表于《陕西文艺》,1963年被雷锋抄入日记,后由上海音协副主席朱践耳谱曲,传唱全国。

1961年9月1日,国务院决定:铜川市由省辖市改为县级市。

1962年

1962年,铜川三里洞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竣工,采用地面水,建净水厂一座。

1963年

1963年11月,金华山煤矿建成并移交生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总投资1690万元。

1964年

1964年6~7月,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以7月1日零时为准。铜川市人口为236300人。

1965年

1965年6月1日,铜川矿务局改为渭北煤炭工业公司,管辖铜川、蒲城、韩城等统配煤矿,隶属煤炭工业部领导。

1965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冯玉萍同志革命精神的通知》,全市掀起向冯玉萍学习的热潮。冯玉萍是桃园煤矿压风机司机,在压风机机房着火的紧急关头,临危不惧,奋力灭火,被烧伤致残。

1965年,铜川市水泥厂开工兴建,1970年竣工投产。

1966年

1966年3月28日,设计年产45万吨原煤的徐家沟煤矿建成投产。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66年,西北耐火材料厂在耀县孝北堡动工修建,1966年,铜川市铝厂修建,1969年开始投产。

1966年11月,开工兴建、设计年产45万吨的工农兵煤矿(今焦坪煤矿)东背塔平硐移交生产。

1968年

1968年5月20日,铜川市革命委员会和渭北煤矿革命委员会成立(渭北煤炭工业公司改名为渭北煤矿)。

1968年8月~1969年年底,全市66届、67届、68届高、初中毕业生4200人相继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万余名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

1969年2月,北京崇文区2212名知识青年到宜君插队落户。

1969年,耀县桃曲坡水库动工修建,主体工程于1974年竣工。坝高61米,库容积5020万立方米。

1970年

1970年初,陕西省新川建筑材料厂扩建塔式机械化立窑工艺线,设计年产20万吨水泥,1976年年底竣工投产。

1970年3月,渭北煤矿革命委员会改称为铜川矿务局革命委员会。

1970年4月,设计年产500万只普通灯泡的铜川市灯泡厂在黄堡镇动工兴建。年底即批量生产。

1970年10月,铜川微波站在军台岭动工修建。1971年5月全线开通。

1972年

1972年10月,在陕西省苹果品种鉴定会上,铜川的“红星”“元帅”和“红冠”被鉴定为理想的外销苹果。11月,铜川市成立苹果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安排全市完成35000亩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1972年12月23日———1973年1月13日,在全国外销苹果生产基地会议上,铜川红星四号、六号、八号苹果被鉴定为好品种。会后,《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陕西铜川、洛川一带出产的“红星”“元帅”苹果,具有果形美观、色泽浓红、风味醇厚、质脆汁多、甜酸适口等特点。1986年,郊区、宜君县和耀县被列为陕西省苹果基地县。

1972年12月,铜川市总动员,根治漆水。对全长30公里的河道(北起金锁公社纸坊大队,南至新川水泥厂)截弯取直,清理疏通,砌筑河堤,进行综合治理。1975年4月,漆水治理工程竣工。共砌筑河堤29597米,修建小型水库4座、桥涵18座、主河道两侧排洪洞16孔,造田近千亩。

1972年,铜川市师范学校成立。

1973年

1973年2月,铜川市电视转播台在军台岭建成。

197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铜川吕家崖、李家沟、瓦窑沟及狼咀里发现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发掘出一批先民的居室、灶坑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等。

1974年

1974年3月,铜川市柳湾水厂一期工程竣工,采用地下水,日供水3000吨。年底,二期扩建工程相继建成,采用无阀过滤和斜管沉淀技术设备,建净水厂一座。

1974年8月,耀县梅家坪至黄陵七里镇铁路修至焦坪地区前河,全长73公里,当月开始营运。

1975年

1975年10月6日———17日,国家农林部、外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在铜川召开全国外销苹果基地现场会。

1977年

1977年6月,各界群众积极参加修建市人民公园的义务劳动,开挖了人工湖,铺设了游览山路,修建了儿童游乐场等。1978年7月1日,公园对外开放。

1977年10月,铜川矿务局投资百万元修建的矿工俱乐部竣工。

1977年,陈炉陶瓷厂“宋代耀州青瓷试制和研究”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并通过了技术鉴定,从而使失传800余年的历史名瓷得到恢复。

1978年

1978年6月4日,铜川市召开首次科学大会。

1979年

1979年6月11日,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原煤的陈家山煤矿第一期工程验收合格,正式投产。该矿1970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1953.4万元,全部设备均为我国制造。

1979年,全市大力兴办城镇街道企业,先后安置待业人员22852人,安置人数占全市待业人数的91%。

1980年

1980年1月,韩城—铜川—兴平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输电线路起自韩城电厂,经14个县市,输入金锁关330千伏变电站。

1980年1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耀县及蒲城县的广阳、阿庄、高楼河、肖家堡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管辖。

1980年4月1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川市设立城区、郊区两个市辖区,两区均为县级建制。5月1日两区正式办公。

1980年,铜川市劳动就业共安置8846人。同时发展了300多个个体工商户,使400多名社会闲散劳动者有了职业。

1981年

1981年7月,西北耐火材料厂武良传、雷积寿、陆福星和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联合研制的“50公斤摇臂式电磁锤”科研项目,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9月,武良传等人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制的“160吨高冲程无接触传动电磁螺旋压砖机”,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6月,获冶金部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11月,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1981年10月5日,铜川市属工交企业推行盈亏责任制。采取的办法是:利润包干、亏损包干、保本经营和超利润留成。

1982年

1982年6~7月,全国开始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以7月1日零时为准。据查,铜川市区为377710人。

1982年,王石凹煤矿采煤五区荣获全国高档普采冠军。

1982年,铜川市教育学院成立。

1983年

1983年10月20日,宜君县划归铜川市管辖。

1983年,在耀州窑遗址发现北宋烧造的“龙戏玉莲”“二龙戏珠”等青釉瓷碗,为稀世珍品。

1984年

1984年2月,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铜川市铝厂扩建工程破土动工。投资额5800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电解铝3万吨。一期扩建工程于1987年6月竣工,94台电解槽分期分批投入运行。

1984年2月,王家河炭科沟首次发掘出西周古墓群,清理墓葬20座。出土有铜鼎、戈和铜车马饰等。

1984年2~8月,铜川市全面开展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工作。

1984年7月,铜川市开展商业体制改革工作。在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商办工厂中采取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国家征税、自负盈亏的办法,扩大经营自主权,搞活经济,提高服务质量。

1984年,耀州窑遗址发掘有了重大突破,首次找到了临河修建的唐代瓷窑作坊和唐三彩作坊,从而证实了黄堡镇在唐代是烧造三彩陶器的地区之一。另外,还出土了唐、五代、宋、金、元时代的瓷片30余万片,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数千件。

1985年

1985年8月1日,中共铜川市委机关报《铜川报》正式创刊。1993年1月1日,《铜川报》改刊为《铜川日报》。2002年1月1日,《铜川日报》由4开版改为对开4版。2006年1月1日,《铜川日报》网站及电子版开通。

1985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要求,铜川市老城区要严格控制规模,新建工业项目应尽可能摆在黄堡地区;到2000年市区城市人口应控制在21万以内。

1986年

1986年3月20日,铜川市人民武装部改编为铜川军分区。

1986年7月,新川水泥厂建成回转窑水泥生产线,设计年产水泥30万吨。该生产线于1982年10月动工兴建,总投资9597万元。

1986年7月,铜川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首次出售商品房92套,房价每平方米300~332元。

1986年9月,铜川矿务局一中应届毕业生杨越获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1986年10月20日,经中共铜川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铜川矿务局、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井下固定工家属49540人在城市落户(计13475户)。

1986年10月30日,铜川市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

1986年10月,铜川市纺织厂用丙纶短丝作原料,开始生产花色针刺地毯,填补了陕西省的一项空白。

1986年12月29日,铜川市第一座地面卫星接收站在郊区军台岭建成使用。

1987年

1987年2月8日,西北耐火材料厂生产出新型耐火材料———刚玉砂,填补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一项空白,获陕西省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陕西省引进消化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1987年3月,中共铜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属国营企业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7年5月20日,耀州窑博物馆1号保护大厅在黄堡镇破土动工。1988年底竣工,并对外开放。

1987年5月,铜川市秦剧团新编历史剧《大将王翦》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出中,荣获10项演出奖、单项奖。

1987年6月1日,铜川市第一座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城区落成。

1987年9月10日,“铜川百货大厦”破土动工。大厦建筑面积5151平方米,总投资174万元。1988年10月1日对外营业。

1987年12月29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项目—省耀县水泥厂五号窑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于1991年12月28日投入试生产。总投资3.378亿元,年可增产水泥70万吨,使耀县水泥厂年总产量达167万吨。

1988年

1988年2月9日,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88年12月1日,铜川宾馆正式开业。宾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有高、中档客房91间,投资300万元。

1989年

1989年,在陕西省创建文明城市评比竞赛中,铜川连续第3年荣获优胜城市称号。  (未完待续)(中共铜川市委史志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