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築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專利申請量、商標註冊量分別連續7年和16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大幅提升;知識產權運用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知識產權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10年間,我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全面躍升。

作為一項重大制度實踐,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在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歷史征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牢保護之網:有效保護激發創新活力

2008年以來,全國人大修訂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專門法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日益健全。

司法保護力度同步加強。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審合一全面推開,3家知識產權法院和一批知識產權法庭相繼成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順暢轉化通道:高效運用提升發展質量

轉化運用是知識產權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創新成果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針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閒置率高、轉化率低的問題,我國多地開展了改革探索,近8成高校建立了專職或兼職知識產權管理機構,6成以上高校建立了知識產權權屬和利益分配製度,帶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日趨活躍。

2008到2016年,中國科學院累計轉移轉化知識產權從257件增加到1154件,金額從6.42億元提高到25.6億元;西北工業大學以知識產權入股組建多家企業,涵蓋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領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源頭。

知識產權轉化需要理順體制機制,也需要轉化平臺和轉化渠道。為順暢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渠道,相關部門推動構建了“平臺、機構、資本、產業”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收購託管、交易流轉、質押融資、專利導航、分析評議等提供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在國際技術標準領域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大唐電信、華為等企業加入或組建重要技術標準的國際專利池;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牽頭的AVS標準形成了國際通行的知識產權政策;我國在5G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了一批納入國際標準的核心專利……

目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但專利質量總體而言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提質增效將成為未來知識產權創造及運用的重要內容。

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表示,應當更加註重高價值發明創造及其核心專利成長的良性生態環境的營造和建設,為培育更多更好更富有經濟效益的專利及技術成果創設更適宜的土壤和氣候。

搭建合作橋樑:同等保護促合作共贏

知識產權是世界各國間創新合作的橋樑。企業、資本、商品、技術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無不需要知識產權制度保駕護航。

2017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5.1萬件,位居全球第二;中國提交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申請突破3000件,首次躋身馬德里聯盟前五位。

在持續擴大開放過程中,我國堅持對國內外企業的知識產權一視同仁、同等保護,為中外企業塑造公平良好的營商環境。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達到286億美元,中國知識產權跨境交易的逆差超過200億美元。中國越來越多地被選為非中國公司間專利訴訟的一個關鍵地方,因為訴訟當事人覺得他們在中國會受到公正對待。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持續加快,對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盧鵬起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商標被搶注、遭遇惡意訴訟及調查、落入競爭對手的專利陷阱以及投資合作協議中知識產權條款不利的情況仍屢有發生。

申長雨表示,將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平衡有效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文章出處: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