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在傳統意義上,鄉村不僅是一個生產的場所,更是生活的理想區域。阡陌、良田、屋舍、耕作、吟詩作賦……這些美好場景傳達的是恬淡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因此,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不僅是鄉村經濟水平的提升,更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未來的鄉村承載著桃源之夢的生活方式,是農耕文明的迴歸,是現代版的“田園中國夢”。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鄉村振興不僅是未來30年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更關乎億萬人的鄉居生活理想。作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縣域鄉村振興更是鄉村振興落地運營的關鍵。

在當下的鄉村振興大浪潮中,如何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落實鄉村振興?如何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問題?如何實現鄉村產業、鄉村居民和鄉村生活的統籌發展?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將會擔當何種角色?近日,在北京舉辦的“首屆縣域鄉村振興戰略高峰論壇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圖書首發儀式”活動中,農業農村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和國開金融公司等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與專家,就鄉村振興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農村一二三產業如何融合發展

與會專家們表示,首先要認識到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也是增強鄉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產業振興既要高質量發展,又要興村富民;要規劃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進,在公共資源要素領域重塑城鄉關係,探索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要加強黨的領導,發揮帶頭作用,把握“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原農業部副部長、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會長陳曉華指出,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有五方面問題需要深入關注。

第一,要從區域主導產業入手,推進產業融合。由於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不一樣,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實現產業融合,對做強做大農業和農村經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第二,要根據產業類型來延伸產業鏈。花卉、苗木、林果和茶葉等產品的產業融合可以直接從一產延伸到三產,但對於畜牧業、養殖業來說,現階段主要通過推動一產和二產去銜接。產業鏈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個產業一個產業、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農民意願,選擇利益連接方式。推動產業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能夠分享產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農民利益連接方式,如訂單農業、保底加分紅、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種形式比較好,完全要由農民來選擇”。

第四,既要講產業之間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業的規律。要發揮各地主體在各個環節的優勢,形成一種最佳的組合。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第五,整合要素資源,打造融合平臺。目前各方面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上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從基層瞭解的情況來看,現在各種名號比較多,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張曉山認為,重塑城鄉關係,城鄉要素的相互流動,必然導致農村土地產權格局發生變化。同時,資本下鄉是一把雙刃劍。鄉村發展不能成為新的“圈地熱”,不能簡單成為資本的延伸,要改變資源配置,要利益相對均衡,讓農民群眾合法合理分享鄉村振興成果。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稻田+文創”提升價值鏈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農業農村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表示,發展鄉村產業應堅持4個基本原則:第一,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比較優勢,承載鄉村的價值,而不能簡單地移植城市的二三產業;第二,必須紮根農村,能夠廣泛帶動農民群眾參與;第三,必須堅持創新驅動,釋放要素聚集的效益,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第四,必須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實現城鄉產業雙向借力,聯動發展。

“稻田+”產業模式,正是一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稻田經濟的創新模式。以往,這裡的農民種水稻擔心經濟效益低,改種經濟作物又難以保證糧食生產。現在,田園綜合體中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共享農莊發展模式、產業效益單元發展模式等初步成形,養生文化、美食文化等體驗走廊,陽光廚房、田園餐廳等已初步建成。按照生態學原理,將稻田像繡花一樣用網子隔離成一個個單元,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然後將水稻與大閘蟹、龍蝦、青蛙以及各種魚類種養其間,使單產效益能突破1.5萬元,然後再通過植入“稻田+”文化元素,做活鄉村旅遊,並不斷複製擴展。

為了推動當地鄉村旅遊,“充分講好農業故事”,利用各個農莊邊沿的狹窄空地,修建騎遊道,將二十四節氣等農業文化元素植入其中,隨著騎遊道的延伸打造養生文化體驗長廊、美食文化體驗長廊、農產品手工作坊。

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擔當

“新鄉村生活方式”

如何在市縣級行政區域,有效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是鄉村振興落地運營的關鍵。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就是鄉村現代化,是鄉村社會經濟的全面重構。鄉村不等於農村,鄉村產業不等於農業,鄉村居民不等於農民。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就是鄉村現代化模式與路徑的選擇。鄉村振興是產業融合與產居融合引導下的就地城鎮化推進過程,構建承載著桃源之夢的城鄉人民共享的“新鄉村生活方式”。

這一戰略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土地政策、教育政策、醫療政策等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支持,需要政府在管理、要素釋放、財稅金融體制上的支持,還需要鄉村在現代化體系、規劃架構、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創新,也需要每個鄉村振興參與者在理論上的探討和行動上的奮進。書中還提到了5種創新的產品模式,包括田園綜合體、創新性田園城市、慢村、共享農莊、市民農莊等,以項目引導,通過招商引資和投融資的方式,為鄉村振興的落地提供具體的方法和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