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概述

偽滿洲國建立後,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慾望,急於進入華北腹地,由於日本國力小,無法對華北發動大規模戰爭,所以決定先侵佔東北與華北之間的熱河,佔領侵佔華北的前沿陣地。

1933年1月初,日軍山海關後,於2月下旬,分三路向熱河北部、中部、南部進攻。熱河省內的大多數東北軍一觸即潰,沒有組織積極的抵抗,日軍快速推進,至3月11日,熱河全省淪陷。

萬里長城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

熱河的快速淪陷激起了全國人們對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憤怒,紛紛指責國民黨抗戰不力,張學良二次“戴帽”,終於被“摘牌”,辭職出洋考察……

但是日軍並不給中國人發表民族情緒的時間,馬不停蹄的衝向長城沿線的重要關口。

長城抗戰爆發。

長城自西向東蜿蜒於河北北部邊境,直接面向熱河。長城高大雄偉、地勢險要,是阻擋日軍南下的一道天然屏障,長城沿線的關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西向東依次有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義院口、界嶺口、山海關。日軍要佔領熱河,並進入華北,必須佔領長城,否則,中國軍隊隨時都會從長城出發,進攻熱河日軍,或者對進入華北日軍形成包圍之勢。

日軍進攻熱河前,就攻佔了長城最東邊的山海關,取得了進入華北的咽喉之地。但其它關口仍然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日軍進攻熱河時,國民黨為了緩和全國人們對“不抵抗”政策的反對浪潮,從全國其它地區調集了第17軍、第29軍、第32軍增援河北,在長城以內的河北各地構築陣地,準備阻擋日軍。由於日軍推進過快,增援部隊被臨時調往長城一線,第17軍、第29軍、第32軍分別增援古北口、喜峰口、冷口。而義院口和界嶺口兩處關口只有東北軍一個師防守,兵力單薄,被日軍輕鬆擊潰。中日兩軍主要在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關口激戰。

長城抗戰首先在冷口打響。

3月4日,日軍混成第14旅團佔領冷口,在灤河兩岸構築工事的第32軍奉命反擊,於3月7日收復冷口。此後中、日兩軍在冷口多次交手,互有勝負,形成僵局,雙方相持達一個月之久。

中日軍隊在冷口激戰時,在冷口以西的喜峰口和古北口,中日兩軍展開了血戰。

守衛喜峰口的東北軍萬福麟部一觸即潰,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先頭部隊37師109旅(旅長趙登禹)趕到後,連忙衝向一線陣地,穩住了陣線。

接下來兩天,第29軍與日軍在喜峰口一帶展開了血戰。由於第29軍武器裝備落後,與火力猛烈的日軍直接對陣傷亡非常大。第29軍改變方式,將部隊派出到陣地前方的山林,隱藏在日軍必經之路的茅草和轉角處,等日軍經過時,蜂擁而上,與日軍直接短兵相接,用手中的大刀砍殺日軍。由於第29軍有尚武傳統,士兵勇猛有力,大刀更是必備武器,在這種近身肉搏戰中,以武士道著稱的日軍士兵紛紛被砍死砍傷。

日軍在喜峰口正面佈置了大量部隊,連日猛攻中國守軍陣地。為擺脫被動局面,宋哲元決定夜襲敵人。11日晚,兩支夜襲隊伍繞到日軍後方,襲擊日軍宿營地和炮兵陣地。夜襲隊員每人一把大刀,衝入日軍營房後,左劈右砍。日軍在夢中就紛紛斃命,頭顱像西瓜一樣滾落。

第29軍這一戰,砍死砍傷1000 多日軍,拔除日軍10多個據點,摧毀一個指揮所和炮兵陣地,繳獲多份作戰地圖。被第29軍大刀隊砍死的日軍要麼頭顱滾落,要麼四肢不全,令日軍膽戰心驚。

此後,日軍一直不敢進攻第29軍正面陣地,而繞至第29軍後面,襲擊第29軍後方交通要地羅文裕。但又被第29軍暫編第2師擋住,該師白天抗擊日軍,晚上也學喜峰口守軍,組織大刀隊夜襲日軍兵營,正面部隊也同時出擊,將日軍逼退10多公里。

日軍在喜峰口和羅文裕受挫後,又向喜峰口以西的陣地發動了多次進攻,但都被守軍擊退。此後日軍一直不管進攻喜峰口周圍陣地,雙方形成對峙。

第29軍與日軍在喜峰口血戰的同時,第17軍(軍長徐庭瑤)與日軍在古北口、南天門一帶也展開了血戰。

日軍第16旅團於3月9日到達古北口,守軍107師和112師(都是東北軍)都被擊潰。增援的第17軍先頭部隊25師(師長關麟徵,香港影星關之琳的爺爺)及時趕到,穩住了陣地。

此後3天,日軍以猛烈的炮火和人海戰術猛攻古北口,第25師頑強抗擊,毫無懼色,兩軍多次肉搏,日軍多次攻進25師陣地,但又被趕出。

交戰中第25師師長負傷,一個團長陣亡,基層連、排長傷亡眾多,士兵共傷亡4000餘人,幾乎失去作戰能力,被迫後放棄古北口,撤往南天門陣地。25師因傷亡慘重而後撤休整,第17軍第2師接替南天門陣地。

日軍雖然攻佔了古北口,但傷亡也達2000餘人,無力繼續發動進攻,只得等待援軍到達。兩軍前線陣地暫時沒有戰事。

日軍在喜峰口和南天門都無法攻克守軍陣地,重新進攻東部的冷口。

4月9日,冷口日軍得到增援補充後向正面守軍發動猛攻,此時第32軍在冷口已堅守一個多月,兵力、物資消耗巨大,一直沒有任何補充。4月11日,陣地被日軍突破,32軍撤退全部到灤河西岸,沿灤河佈防。日軍跟蹤追擊到灤河東岸的建昌營遷安地區,終於進入長城以內。

日軍進佔建昌營和遷安後,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避免腹背受敵,原在灤河以東長城沿線的中國軍隊第29軍、第32軍、第57軍、第53軍全部撤到灤河以西,沿河佈防。

日軍攻佔長城東部沿線關口後,立即集結兵力,進攻西部的南天門。

4月21日,日軍經過充分準備後,向南天門一帶陣地猛攻。守衛南天門的第2師與日軍血戰5晝夜,由於傷亡太大,於25日夜間撤往後方休整,陣地由83師接替。83師頑強抵抗了3天,以血肉之軀擋住日軍進攻。由於陣地被毀,作戰失去依託,83師於28日放棄南天門陣地,退往後方600米的預備陣地。

日軍由於人員、彈藥消耗太大,無力繼續進攻,停止了進攻,戰場又一次平靜下來。

5月10日,日軍經過補充後,再一次大舉進攻南天門後方陣地。

第17軍在前面的古北口、南天門戰鬥中,三個師損失非常大,已經殘破不堪,參戰以來一直沒有任何補充。徐庭瑤集中全軍兵力,拼死抵抗,與日軍苦戰5個晝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全線撤退。

(5月)14日,第17軍撤往密雲,日軍跟蹤而至,第17軍無力抵抗,繼續後撤,日軍於15日進入密雲縣城。而後迅速推進,直逼北平近郊。

日軍在南天門得手後,在灤河也發動進攻。5月中旬,日軍渡過灤河,從第29軍和第67軍的接合部插入,動搖了灤河以西守軍防線。守軍紛紛後撤,唯有第29軍單獨與日軍戰鬥了幾天,後因寡不敵眾被迫後撤。16日,日軍佔據灤河以西的豐潤、遵化,從西面逼近北平。

此時,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已經堅持了3個月之久,人員、彈藥消耗巨大,已經無力抵擋日軍進攻。何應欽曾多次要求蔣介石增派援軍,但蔣介石沒向華北增派任何軍隊,也沒補充任何物資彈藥。

在蔣介石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中日雙方於5月31日簽訂了《塘沽協定》。

《塘沽協定》出賣了中國大量主權,中國默認了日本佔領熱河的合法性,承認冀東(河北東部)為“非武裝區”,中國不能在那裡駐紮軍隊,實際上也默認了日軍對冀東的佔領。

中國一失東北,二失上海,再失熱河、冀東……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5個月後的10月,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式上,來自東北的短跑飛人劉長春上發表了有名的《告別書》“諸位有家回去,我們隨地漂流。熱烈希望下屆運動會在瀋陽舉行,恢復東北山河顏色。”

全場中國人聲淚俱下,齊呼“收復東北!還我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