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发展史全集录!

普洱茶的历史演进

此文比较长,需要耐心的去阅读、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近年

普洱茶的紧压茶成于宋元时期,明代废弃龙团凤饼改饮散茶,但是云南山高皇帝远得以保留,恰巧把紧压茶技术完美地保存下来了。

普洱茶发展史全集录!

1、普洱茶的发轫时期(三国~1733年)

普洱茶的雏形始于汉末。三国魏时张揖《广雅》有制作紧压茶的描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里所说制作法,正是饼茶制造工艺的萌芽阶段。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普洱茶,但是雏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唐朝将饼茶的紧压技术发扬光大,陆羽《茶经》中的制茶工艺已相当复杂。但我还是要强调,那时的饼茶、团茶都是绿茶,不是普洱茶。

普洱茶产生于澜沦江中下游,这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留下的有关普洱茶的可考证文字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就必须从普洱茶的传说中去寻找一些资料,但对这些传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认真鉴别、可作参考。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子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泸”,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一二个月,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

普洱茶发展史全集录!

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信的。“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现在公认的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没说源自何时,但至少是唐代以前,例如景迈山种茶过去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 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以景迈山为例,现在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现在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蛮书

普洱茶发展史全集录!

到明代明谢肇涮《滇略》言“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代已经有了,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原地区取消紧压茶工艺令,通通改为散茶。湖南、浙江、江苏和北方这一带的紧压茶都被取消掉了。

唐代还没有,明代取消掉了,那么普洱茶的兴盛期必然是在宋代至元代。

普洱茶的紧压茶成于宋元时期,明代废弃龙团凤饼改饮散茶,但是云南山高皇帝远得以保留,恰巧把紧压茶技术完美地保存下来了,故明代这个阶段称之为普洱茶的发轫和发育阶段,也是普洱茶在自然形态下的曼妙生长的历史时期。

清代普洱茶因普洱府置办贡茶而名扬天下普洱茶源于明代,明朝时普洱茶在云南省内和藏区已经是名茶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西番市之”即是证据。但让普洱茶名扬天下还是在清朝设普洱府后。从元朝开始中央政府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管辖地方,可以世袭。因其机构往往称:“长官司”、“宣慰司”、“宣抚司”,同时又是由土著任职,因而将这种管理制度称为土司制度,由于土司可以世袭,权力很大,会威胁中央集权,因而从明朝开始在云、贵、川设土司的地方开始改±归流,即由中央委派可以流动(调动、不世袋)的官取代世袭土司。清雍正皇帝利月其父康熙平定吴三桂的有利条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同意,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了普洱府。普洱府辖宁洱县、威远厅(今景谷)、他朗厅(今墨江)、思茅厅(管辖今思茅区及六大茶山)、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司本来管辖十二版纳地,设普洱府时将江内六版纳归普洱府直接管辖,车里宣慰司辖区只剩下江外六版纳。普洱府成立的同年在思茅

设茶叶总店负责管理六大茶山茶叶贸易及相关贡茶事宜。

1733年,清朝第一个茶号同兴号茶庄在普洱府成立,普洱府是1729年成立的,有普洱府后的第四年成立了第个茶庄,并且有了商标:同兴号。这一时期的特征:一是各种商号相继成立。如雷永丰,同庆号、陈云号、车顺号、兴顺祥、江城号、敬昌号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且商品意识特别强。

普洱茶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击是日本的入侵。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严重的战乱影响了普洱茶的内销,到1940年日军进攻东南亚,先占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占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至此普洱茶的外销通道全部中断。本来普洱茶有4个主要销售方向:对内经四川、贵州销往内地,经滇西销往藏族地区。对外经越南、老挝销往南洋及海外,经缅甸销往南亚和海外,通过这条线路还可以销往西藏。日军占东南亚后外销完全断绝,内销因战乱也大减,普洱茶遭受了一次严重打击。也就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与普洱茶发展有关的大事,就是范和钓受派到勐海建厂,虽然因战乱没有生产太多普洱茶,但仍然有一些在普洱茶史上的重要产品,并且打下了后来勐海茶厂的基础。抗战期间由于普洱茶的销路主要只剩下经滇西北进藏一条,因此最接近这个方向的小景谷茶区在40年代曾一度兴盛起来过。抗战胜利了普洱茶的春天还会来吗?这个问题一定是当时的茶农、茶庄主、茶商们都想过的问题,可惜的是国共内战马上开打,严冬中刚露出的一点春的气息又消失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春的气息再次升起,希望又充满在茶农、茶商、茶庄主们的心中,但是从19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有私营茶庄全部消失,所有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全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 下关茶厂等几家企业在生产少量的普洱茶卖到港澳.由于普洱茶工厂少,市场需求也小,茶厂根本用不了那么多茶.没有企业来收,又不能拿到市场上卖,于是很多茶农开始砍茶树改茶园为粮田,茶既然不能卖,总得吃饭吧。古茶园遭受了第一次不得已的破坏。在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的同时,由于私人茶庄的停业.普洱茶存卖结合的生产销售方式也结束了。

到90年代,当第一届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举办时,普洱茶产地已经极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普洱茶了。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普洱茶沉寂了半个世纪。在这40多年里有几个有关普洱茶的大事应该知道。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使用期20年。

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量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宇。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唛号,饼茶用4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位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由于香港人有喝老茶习俗,三大改造后,由于存茶的中止,大陆已没有老茶可以供给香港,为此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的基础上。

1973年昆明茶厂研制成功了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以后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生产,但曾一度列为国家机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春风终于吹进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区。改革开放以来,与普洱茶有关的一些大事如下:

1979年为了加快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在元阳召开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1980年在昌宁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虽然这两个会和会后的低改风对云南的古茶区产生了第二次人为的破坏,但云南省茶产业得到了大步推进。不过在80年代大步推进的茶产业的产品主要是绿茶、花茶、红茶。1993年思茅地委、行署极有前瞻性地举办了第一届普洱茶叶节。前几届的普洱茶叶节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基本没什么成效,主要起到推广宣传作用,对普洱茶消费和生产作用不明显,但从现在回去看,正是这种长期的坚持宣传才有了后来普洱茶的名扬天下。

在1995年以前普洱茶紧压茶主要由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三家企业制作,产品原料实行拼配,没有乔木古树的概念。产品中数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勐海茶厂的7542生饼系列。

在2000年以前,甚至21世纪初的几年,全大陆很少有存茶概念,也没有存新茶喝老茶的习惯,因此有不少紧压茶产品拼入烘青(绿茶)提香。由于烘青缺乏转化的水分和活性,存放多年也不会变化,那些拼入烘青的紧压茶其实已经留不出普洱茶老生茶的口感、滋味了。 随着普洱茶业的发展,普洱茶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开始出现了企业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结合,以普洱茶来宣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普洱茶文化互促共进。全球通VIP普洱茶俱乐部就是其中的典范。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乔木老树茶因其生态、茶气、茶味和更佳的越存越香条件受到了更多重视。在使用乔木老树茶纯料制作普洱茶的历史上,有几款具有代表性的茶品应特别加以介绍。第一款是1995年台湾邓时海用普洱茶区和勐海茶区的乔木老树茶制作的“云海圆茶”,这是最早的乔木茶作品。第二款是1996年易武乡长张毅按台湾茶人要求用易武原料制作“真淳雅号”圆茶,这是最早的易武纯料作品。第三款是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用景迈纯料制作的紧压茶,2000年制作了用景迈纯料压制的茶饼,包装上写的是“普洱七子饼”,2001用1999年景迈纯料压制了一批100克沱,包装正式有了“景迈”名号,叫作“景迈山野生古树茶·银沱001”。除此之外,制作比较早的乔木茶纯料产品还有昌泰从1999年起生产的“易昌号”易武茶系列。何仕华从2001年起制作的千年古树茶”景迈茶系列。张毅从2002年起制作的“顺时兴”号易武茶系列。美籍华人蔡林青从2003年注册成立“澜沧裕岭——古茶园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景迈茶系列。从2005年起用古茶园纯料制作的茶品开始像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不胜枚举。

普洱茶发展史全集录!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私营茶厂、茶庄开始大量涌现.国企也开始改革,普洱茶的花色品种和产量直线上升,普洱茶的春天真正来到了。2007年据媒体调查统计,中国最热的三个词是“股票”、“房奴”、“普洱茶”。

1986年班禅大师参观下关茶厂,之后下关茶厂为班禅大师制作了一批“宝焰牌”紧茶,俗称“ 班禅紧茶”。

1994年昆明茶厂停业。1994年下关茶厂改为“下关茶厂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改为多元化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勐海茶厂改为“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被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整体兼并。

199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业分公司”停业。

1996年“中国云南思茅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又改名为“云南思茅龙生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西双版纳昌泰茶行”成立。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有限公司”。

1999年双江县茶厂改制为“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勐库戎氏)。

1999年邹炳良成立“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香港长泰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收购普洱县茶厂,成立“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取得“中茶”商标使用权。

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王霞在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制作的宫廷级熟茶获“普洱茶王”奖,之后100克茶拍出16万元。

2010年荣宝春拍普洱茶专场,鲁迅收藏的一盒清宫流出的普洱茶膏(28块)拍出100.8万元。

2004年台湾邓时海所著《普洱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云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2006年普洱茶专业刊物《普洱》创刊。2003年《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公布。2005年获得“普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2006年新制定的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公布。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公布,普洱茶产区从1983年云南地方标准规定的三地州21个县(区)扩大到云南省的11个州市75个县(区)。

“新生代普洱茶”生产制作工艺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营计划时期的传统经典唛号拼配。多为茶园茶,稳定的配方、口味致的包装,不同批次区分,如7542青饼101、102、103。指2001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第二阶段:1996年随着计划经济的深化改革,多种所有制和多元化包装形式出现,其制作为传统经典唛号拼配,但在包装上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g6年勐海紫大益,出现了第一批紫“大益”商标,如橙中绿,在外包装上把传统绿色茶字改为橙红色。

第三阶段:到了1996年,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概念出现,代表为96年云南省公司9682野生青饼,多为大树野放茶的混拼,只追求概念,不太讲求口味。

第四阶段:到1999年,易昌号出现,代表了野放茶的混拼向地区纯料及山头纯料概念的转变。

第五阶段:到2004年,野放茶又回到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拼配,代表为阳春三月(用云南三十余县五十多座古茶山的茶菁拼配而成)、永年99(用了云南十余县、二十余座山古树茶进行大规模拼配)。

从此,普洱茶概念分为两派:一是纯料山头为王概念;一是拼配为王概念。

第六阶段:这一时期的1997年,普洱茶加工制作还出现了新的方法,用放旧的青毛茶来压制,市场称为翻压茶。同时也出现了生熟配,不同程度发配的概念,代表为8972砖、8892饼等。

从仓储来看,“新生代普洱茶”的存放经历了由传统港仓——人为湿仓——绝对干仓——自然天然仓——人为控制、专业陈放仓的转变过程。

新生代普洱茶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时期生产厂家由中茶公司属下四大国营茶厂(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统一的中茶商标到国营茶厂改制为集体后出现多种商标。直至1999年,多个私营茶厂出现,多元化包装及商标形式的出现,使普洱茶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

第二,该时期饼茶包装多为机器薄棉纸,到1996年出现仿手工厚棉纸,2002年出现高档韩国厚棉纸包装。这区别于80年代的手工厚棉纸包装。有人忽悠我,拿了个薄纸的茶来说这是86年的8582,我笑着说86年还没有用这么薄的纸在包装茶叶呢!要知道这些知识就能够辨别真伪了。

第三,90年代以后野放茶的概念回来了,在89年以前,国营厂是不收野放茶、古树茶的,没有古树茶的概念的,90年代以后,古树茶、纯料茶的概念慢慢出现,易武的、景迈山的、勐库的,一座山的茶叶有,拼配的茶叶也有,这是这个时期的又个特点。从9682到99年的易昌号到2001年的昌泰号,这都是古树茶。

2004年我们曾经做过一款茶叶,用云南省30多个县50多座山的茶菁拼配的一款茶叫“阳春三月”。其中有30多座山从解放以后就没有用过那些茶叶了,有人戏称它为“处女茶”,这款茶今天早上我们也喝了,2005年又用10几个县,20几座山的茶叶生产了一款“永年99”,这个时候大规模的拼配茶已经出现了,有了纯料茶、拼配茶之分。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用放旧的生毛茶来压制茶砖、茶饼,如8972、8892、江城砖等。

所以我们把这个时间段划分为1990年至2006年。为什么到06年呢?06年上半年是理性的,下半年是狼烟四起、硝烟弥漫,普洱茶是一片混乱,那个时期到现在是普洱茶的震荡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即将结束。所以我们把新生代说成是90年到06年的上半年,这是新生代的大体概念,这是由行业专家所研究探讨出来的介绍。

纵观普洱茶发展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茶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到实践的体系。在90年代以前普洱茶只是有普洱茶之名无普洱茶准确定义,无越陈越香的说法,无存新茶买老茶的说法,无普洱茶存茶方法的研究和介绍,无发酵的说法,在此期间烘青与晒青不分,烘青可以和晒青拼配压制紧压茶。从号级茶制作到七子饼的生产,一直是师传式的制作技法传承,基本没有制作环节的功能与技术改进的研究,也没有成文的论著出现。大陆没有存茶而存茶的香港也少有相互的经验交流和存法研究。90年代普洱茶开始兴起,开始宣传,开始有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历史上过多的缺失,因此从90年代以来重新构建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过程中,在实证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臆想的、凭空推理的说法和结论。比如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类。在这类定义性的结论中,受渥堆熟茶发酵制作程序的影响,把普洱茶定义为发酵茶,普洱茶生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导致了90年代以来从制作到存贮方法中的若干失误,导致没有能存出真正能越存越香的好普洱茶。发酵是指微生物参与的植物分解反应过程,渥堆熟茶的确是发酵,但生茶变化是茶叶的内部反应,不应该让微生物参与,参与进行了发酵茶就不会越存越香。但由于发酵茶的定义,致使人们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想找出既可以促生茶快速发酵变化而又不霉变的方法,例如先散放轻发酵再压饼、故意将饼压得很松好让空气水分进入、存茶室要通风透气、存茶室要加湿等等。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普洱茶越存越不香。纵观这个过程,普洱茶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到实践体系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八七年底,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八八年,台湾茶艺界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当时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市场受香港影响很大。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大量老茶不断涌现。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更多也不知其所以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昔日有其风光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经历,论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间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刻。当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主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一般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寻普洱茶根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受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不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余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到底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知道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因为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机会,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受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广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趣,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办首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究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主要茶业机构、研究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究普洱茶。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四周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律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昔日就是云南古老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受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追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挥相当大的魅力,但当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寻茶马古道的根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即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崎岖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遥想当时普洱茶还未兴盛状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触。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当时普洱茶厂厂长认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纪念。当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办[茶王节]活动,并展示了一些古老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主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渐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声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广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当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资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录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资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当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追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当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僻,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竟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当时的主人是一位研究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增加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t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共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刻。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究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当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天,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当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助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诚,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有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抱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看着这群[猴子]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如今,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解说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昔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当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如此形容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最大收获。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所有普洱茶书的资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资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成本,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引用的人却连一声感谢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秘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当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寻,也逐渐被揭露及受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因为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主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胸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一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经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录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一直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