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聊聊古今中外關於」送禮「那些事

對於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非“春節”莫屬,也就是俗稱的“過年”。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儘管近些年有一些愛趕時髦的人類喜歡過洋節來標新立異,把很多天朝的傳統節日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不過年的中國人,還是不多見。

年關將至,聊聊古今中外關於”送禮“那些事

過年不只是過一天,也不是一個星期,而是半個月,正月裡從初一到十五,都是過年(雖然很多上班族只有7天的假期)。有的地方興致高的,整個正月都算是過年,吃喝玩樂整30天。

中國古代管農曆正月初一叫元旦(如今是按公曆1月1日算),這天一大早,皇帝就會穿上新龍袍在皇宮中大擺筵席,大宴群臣(相當於現在的春節晚會)。然後就宣佈全國放假一個月(如今元旦假+春節假一共也就10天),讓官員們好好歇著,歡度春節。但是實際上,官員們這一個月也壓根都沒閒著,除了除了吃喝玩樂,“送禮”是假期裡要完成的一項重要家庭作業。

大宗的送禮其實是在“元旦”之前就要辦完的事情,下屬給上司送,地方官給京官送,同僚互送,同年(同年考上進士的人),同鄉互送。有實權的大官小官,自然盆滿缽滿,即使窮京官,也得撈點餘瀝。翰林和中書,沒有事可管,官階又不高,但是過年之前,他們的同鄉、同年中在地方任事者,大抵忘不了送點錢禮,否則,這些窮京官無論如何都過不了年的。明、清時期,北京消費習慣是一年賒賬,年終結算,沒有這筆錢禮,別說過年的吃喝,連帳都躲不過去。初一之後,人們要走親訪友,當然也免不了送禮。因此,過年對於那時候的中國人來說,大抵要忙活年前年後兩個月。

年關將至,聊聊古今中外關於”送禮“那些事

當然,官員送禮,不會這樣寒酸,即使送禮品,也大抵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飛龍什麼的。但一般都是直接送銀子,因為如果對上司最近的喜好琢磨不準的話,怕送錯了反討沒趣。而銀子是萬能的,而且清代已經有錢莊了,進大門的時候也不用大張旗鼓地扛個大箱子,直接單人走進,從袖筒裡掏張銀票就夠了。借這個日子巴結上司是大好時機。元朝的蒙古上司,通常性情豪爽,因為以前在草原沒見過那麼多稀罕玩意兒,如今見了漢人的花花世界,奇珍異寶,很是喜愛,所以都喜歡直接討禮。而明、清的漢人官不好明討,於是就改成罵,小罵則皮袍來,大罵則古玩來。對於相當多在乎仕運的官員來說,其實不用罵,禮都會奉上,但最大的學問是送什麼?怎麼送?

現在的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態度如何且不論,過年“送禮”,也可以算做民俗的一種了。所以,每逢過年,上級機關所在的城市交通都比較擁堵,下屬單位好像約好了似的,集體都在休假期間來彙報工作,見面都日:主要是為了工作,順便帶點年貨。其實,如果這些禮品僅僅限於各地的土特產,倒也無傷大雅,關鍵是送著送著就變了味道,從針對整個上級機關的土特產品,變成了針對領導的個人的特別孝敬。因此,有些深諳此道的上級領導,為了避嫌,通常都會在年前緊急下令,不許下級機關前來彙報工作。如此,明面上,人來不了,自然禮也就送不上來了。

年關將至,聊聊古今中外關於”送禮“那些事

然而,科技發展,時代進步,送禮的事情,過去是下屬官員自己操心,現在都可以商業化運作了,交給專門的企業去辦理。無論多大的官員,只要有愛好,都可以打聽出來,按圖索驥,得驥上禮便是。有專門的公司為你預備禮品,從洋酒洋菸,到瑞士名錶,從白玉金牛到紫砂陶器,想送什麼,送什麼檔次的禮品,為你想到了家。有段時間,書商們喜歡做金書,我感到奇怪,為什麼要做金子的書呢?人家告訴我,送禮呀,官員最喜歡的還是金子(果然還是貨幣來的實在),但直接送金子不好(及怕人說閒話,當官的又不想有明顯的負擔感),名日“送書”,實際送的是金子,皆大歡喜。

年關將至,聊聊古今中外關於”送禮“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