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不只要合理增负|新京报快评

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不只要合理增负|新京报快评

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不只要合理增负|新京报快评

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 图/新华社

文 | 梁鑫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本科教育问题成了焦点议题。

针对“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陈宝生部长开出了“药方”: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陈宝生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表明教育主管部门非但意识到了目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清醒地认识到其潜在后果和影响。这很有必要: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解决问题。

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不只要合理增负|新京报快评

武汉大学毕业典礼。图/新华社

揆诸当下,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其实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既有校园主体的原因,也是管理者的原因,至少涉及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校、学生等几个方面。

本科教育是承续基础教育的,本科生也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可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一切为了高(中)考”的导向,不少高中老师也会跟学生说,“现在辛苦点儿,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所以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就认为,大学就是学习的放松时段或者说“高压学习阶段的终结”,学习就是为了不再“辛苦”。在学习的目的导向模糊的情况下,他们显然不会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所以,要让本科生爱学习,首先得解决“为何学习”的问题,让他们明白读书学习是其第一任务。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提升学业挑战度和高校的课程设计问题。

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不只要合理增负|新京报快评

南京大学毕业典礼。图/新华社

而高校课程设计要多些“金课”,也得提升吸引力。这得从两点着手:一是有趣,一是有用。若无趣或无用,课程也就无法变成有黏的“知识磁场”,学生即便不翘课,到了课堂也是“低头玩手机,抬头眼迷离,听堂不认真,作业不走心”,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这也给把控着本科教育第一道防线的教师,提出了要求。遗憾的是,这些年来,虽然教育部一直在要求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但因为涉及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等切身利益,很多教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尤其是那些大牌教授,更愿意承担科研项目,而非把教书作为最主要的工作。非但如此,有些教师,理念落后,内容陈旧,把课程上成“水课”;有些老师,做老好人,轻松让学生过关拿高分。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如果缺乏很好的政策引导,难免导致他们的行为发生偏差。鉴于此,高校职称晋升体系、教学激励机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机制层面,也该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诉求共振。在这方面,高校和管理部门显然该多创造条件,既改造课程,走进理论前沿和实际,拓展授课内容的深度;也想方设法让提升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的物质奖励和职业荣誉感,让那些不愿意或不好好为本科生上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项目获得等方面受到影响。

这也包括,改变和调整现有的对师生两方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受到压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压力传导倒逼教师严把出口关,不让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能获取高分,改变本科生可以“轻松毕业”的现状,让他们意识到,不好好学习不那么容易毕业。

但提升本科教育并非一个孤立课题,很多本科生的懈怠也跟中学学习强度的“掏空”与刺激“厌学”有关。所以,要改变的不只是大学的严进宽出,还有中学的学习负荷过重的问题。

教育部官方的信息显示,2016年,我国本科在校生2695.84万人。这是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既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创造水平。所以,正视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并将改进提上日程,的确尤为重要——哪怕真正解决并不容易,远不只是合理增负那么简单。

□梁鑫(教育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