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从2008年到2018年,

3000多个日日夜夜。

在国际港务区这片热土上

勤劳、勇敢、奋进的陆港人深耕细作、不忘初心,

伴着国际港务区一起成长,

这些年,那些事,历历在目,铭刻在心

……

6月22日下午,西安国际港务区团工委组织召开“我与西安港的故事”座谈会。来自新筑、新合街道、支撑服务体系、管委会机关、教育、卫生系统、陆港集团等员工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座谈。党工委副书记李平伟、管委会副主任杨祎参加会议。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今天,

小聚就带大家走近一场特别的座谈会,

来听听陆港人讲述的

“我和西安港的故事”。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数十名陆港小伙伴们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他们和国际港务区,一路携手走来的点滴记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往事,娓娓道来……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国际港务区督查考核办主任助理 陈栋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09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2009年8月,我通过公开招聘加入到国际港务区。和其他60多名同志在西华门凯爱大厦经过了为期10天的培训后,来到了当时还叫做“西安国际港务区骏马村现场指挥部”的地方,开始了我的陆港奋斗生涯。

幻想中高大上的现代化办公场所被两排低矮的活动板房所取代,13个月没发过工资,园区初创期的艰苦条件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质疑。然而,最终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是领导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当时,管委会主要领导们亲身示范、以上率下,没有节假日,工作到晚上1、2点是常态,用“5+2、8+4、白加黑”的工作强度,给我们树立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想信念。

靠的是“战友”情怀相互鼓励。同志们间都是有工作抢着承担,自己忙完了就看看别人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事情,一起出谋划策,这是真正的“战友”情谊。

我到现在都很怀念当时那种氛围,领导和同事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亲如家人。

华南城有限公司 客服总监 崔珍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11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刚来华南城时交通不便,公交车只有233路,打车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有国际港务区这个地方,办公环境也是很简陋,是一排排小两层的活动板房。虽然交通不便,环境不好,条件简陋,但没有阻碍我们饱满而富有激情的工作劲头。

2011年10月17日华南城首期开盘,开盘期间整个港务大道人山人海,商铺一抢而空,看到此景,多少个通宵达旦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当时管委会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支持,都希望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繁荣兴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华南城,来到国际港务区,并且投身到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中。

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经发局干部 金丛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11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在经发局工作的6年半时间,我从事过综合统计、旅游服务、内勤、配合参与重点项目、资金申报、企业服务等工作。其中在综合统计岗工作的5年多时间,正是国际港务区经济发展突飞猛击跨越发展的5年,园区注册企业数从300多家到4000余家(截至5月底7568家),五上企业从1家到71家(截至6月是108家),涉及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行业在省市站在领先地位,社销总额、固定资产、GDP增速等指标多次在全市名列前茅。通过我所做的统计工作,这些经济发展成果得以充分体现,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同时,我个人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我考取并完成了交大MBA的学习,通过了中级经济师考试,获得了1次十大感动人物和4次年度优秀员工、若干次省市统计系统表彰的荣誉。我和国际港务区共同成长,这7年半的故事总结起来就是自豪、理想、收获和感激。

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媛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08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我是2008年第一批加入到国际港务区建设中的陆港人,见证了国际港务区的十年历程。

最开始的国际港务区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张规划图和一份发展理念,但是国际港务区却一直在坚定地走着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路线。当时很多人都提议让国际港务区跟其他开发区一样,利用土地升值的优势,大力进行房地产开发,可是我们走的却是一条产业之路。最初我在招商局工作,我们所接触的全部客商都是做产业的。清晰地记得我们从灞桥接管过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新加坡讯通,这个项目让我们了解到了新加坡最大的物流产业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现代物流。之后我一直服务于华南城项目,了解到了现代贸易,随后来到迈科集团,开始学习大宗商品。可以说,在国际港务区工作这十年来,我所接触的每一个客商都是一个让我学习提升的机会。

这十年来,我曾经在政府开发区工作,如今就职于民企,我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际港务区的变化。用一句话总结我眼中的国际港务区,那就是:昨天,可圈可点;今天,可喜可贺;明天,可期可盼。

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孟玲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12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爱菊集团是2012年入驻园区,但是我们跟国际港务区从2008年就开始打交道了。我们是属于进驻园区最早的一批企业,以前只能通过粮食局来申报资金,局限性比较大。自从来到国际港务区以后,只要是与我们相关的政策,管委会都能积极支持。我记得当时国家给我们批了一笔5000万的低息贷款,但因为我们不是国企,所以资金没法顺利拿到,国际港务区内的担保公司积极配合我们,让资金顺利入账,对我们爱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最让我感触的是“长安号”的运行。运营前期的准备阶段,我们集团和管委会各个局积极奔走了9个多月才促使“长安号”落地。当时开通那一天,我在哈萨克斯坦的多斯托克出差,“长安号”从哈萨克斯坦出发,途径阿拉山口,只要一周时间就到国际港务区。正是“长安号”,让爱菊集团真正“走出去”。不仅如此,在国际港务区的帮助下,我们爱菊集团数次登上央视,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

新合街道综治办负责人 张琛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16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自从2016年7月,国际港务区托管新合街道以来,我一直负责新筑铁路物流基地的征地拆迁工作。

最初我们的工作不被群众理解,他们担心土地被征走以后断了收入来源。我们的村长、村书记就带头一家一家去做工作,每天凌晨一两点前没下过班。我们一直坚持耐心地给群众做宣传,转变他们的思想,群众们也渐渐开始理解我们。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去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家里做工作,老太太问我们“你们把房子拆了我们该住在哪儿?”,我当时没办法直接回答她,但是后来我们用事实打消了她的疑虑。国际港务区在原村址的东侧建的新合新苑项目,占地103亩,这就是给村民们建造的安置房,这个项目由知名开发商万科建设,管委会进行回购安置。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老太太后,老太太的孙子很兴奋地跟老太太解释说,万科盖的房子质量绝对让人放心。于是,老太太一家马上就同意交房了。

我们在拆迁过程中,一直当群众是我们的家人,真的非常感谢群众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国际港务区的发展。

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肖建平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2017年加入国际港务区

从我来国际港务区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国际港务区从财政保障到人才引进,从基础建设到医疗设备补充,都是我从事医疗机构管理18年来见到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地方。从我们单位来说,在这一年中实现了院长聘任制、员工合同制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差额单位全额拨款的体制改革;实现了同工同酬的合同制人员的补充;实现了基础建设改造和基本医疗设备的补充。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使我们单位从硬件建设到内涵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比较去年同期,服务人次增长了190%,住院人次增长了58%,业务收入增长了51%,人均医疗花费降低了50%,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就医感受。2017年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市卫计委授予“西安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本人也受邀在市卫计委第一届社区主任论坛上做了有关社区管理的经验交流。

今天,一起聆听“我和西安港的青春故事”

说不完的陆港记忆,

道不尽的十年巨变!

有感慨,有难忘,有感动,有希冀……

十年风雨,艰辛不易;

十年征程,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