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要求外交工作要把握“四個大勢”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楊杏佛,又名楊銓,字宏甫,號杏佛,1893年5月4日生於江西清江。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科畢業,經濟管理學家,辛亥革命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1933年6月18日,被特務槍殺於上海。

立志“科學與革命”救國

楊杏佛六歲進私塾,1908年入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就讀,深受革命黨人進步思想的影響。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1914年科學社社員合影。前排左三任鴻雋、左六楊杏佛;中排左三胡明覆。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楊杏佛堅決擁護,並與陳去病、顧實等在東南大學成立國共合作的地下組織,從事革命活動,他的舉動受到東大校長郭秉文的敵視,工科被取消。楊杏佛辭去教育界的職務,回到孫中山身邊,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同年底,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國是,楊杏佛隨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楊杏佛陪伴孫先生走過其生命最後的時光,深受孫中山精神所鼓舞,深得孫中山思想之精髓。

此時,楊杏佛仍然未忘“科學救國”的鴻志。但他已深刻地意識到:在當時的亂世,當然更需要革命。同一年,楊杏佛專門寫了《科學與革命》的文章,呼籲“惟有科學與革命合作是救國的不二法門。換句話說,便是革命家須有科學的知識,科學家須有革命的精神,共同努力去研究社會問題,以及人生一切的切身問題,中國才有救藥,世界上才有光明。”這已化為楊杏佛的堅定信念,他為此奮不顧身地站到了救國的最前線。

楊杏佛生性耿直、剛正不阿。1912年南北議和後,如果他見風使舵,完全可以在袁世凱政府中謀求較好的職位,但他卻遠赴美利堅留學,可謂有骨氣。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國民黨斥資白銀80餘萬兩興建中山陵,楊杏佛被推為治喪籌備處總幹事,掌握極大的決定權。當工程招標時,許多建築公司紛紛送禮賄賂,楊杏佛照單全收,卻將禮品存放在陳列室中,供人參觀。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與宋慶齡、蔡元培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屢遭恐嚇

楊杏佛是近代中國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極力追求和力行實踐者,備受孫中山及國民黨左派所賞識。1926年1月,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會秘密成立,楊杏佛被選為執行委員,主持策應北伐軍工作。1927年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發動工人起義,楊杏佛出席國共席會議。起義勝利後,他當選為臨時政府常務委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認清蔣介石面目,以中國濟難會名義極力接濟和營救革命者,被國民黨當局撤職。九一八事變後,為反對國民黨政府非法逮捕和監禁愛國人士,楊杏佛與宋慶齡、蔡元培等於1932年12月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楊杏佛任總幹事,公開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一切侵犯民權的行為,並組織營救了不少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傅國湧先生曾言:“如果說宋慶齡、蔡元培是民權保障同盟的精神領袖或者說靈魂人物,那麼楊杏佛就是同盟的實幹領袖,是實幹家。”如果缺了楊杏佛這樣執著精幹的人物,民權保障同盟就不會有如此大的作為。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宋慶齡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委員楊杏佛(右二)、林語堂(左二)、胡愈之(左一)、秘書黎沛華(中)合影。

欲行獨裁的蔣介石視楊杏佛為眼中釘,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作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總幹事,楊杏佛為人權和民主奮力奔走呼籲,終令蔣介石殺機頓起,決定用暗箭剷除異己。關於他的死因,長期以來似已成為定論——“殺楊儆宋”,即殺楊杏佛是為了警告宋慶齡。

楊杏佛的朋友魯迅先生認為“打死楊杏佛,原是對孫夫人和蔡先生的警告”;沈醉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要以此威嚇宋慶齡先生”;美國學者魏斐德在其新著《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中認為謀殺楊杏佛事件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成立密切相關,也與國民黨左翼領袖鄧演達的死有關。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楊杏佛(左)與魯迅

有歷史學家認為,蔣介石殺楊杏佛的主要目的是扼殺民權保障同盟,一舉掃除專制道路上的障礙。將槍口對準楊杏佛,既有楊個人的因素,也有對民權保障同盟的整體考慮。在民權保障同盟成立前,楊杏佛就已“離經叛道”,不顧禁令如實報道蘇區,令蔣惱羞成怒;民權保障同盟成立後,楊任總幹事,更是不遺餘力,到處營救政治犯,做了許多共產黨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是一大禍害。若除掉楊,民權保障同盟便陷於癱瘓,不能發揮作用了。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楊杏佛(右一)與宋慶齡等合影

楊杏佛從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工作之日起,就一再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威脅恐嚇。1933年5月間,特務又給楊杏佛寄去一封裝有子彈的恐嚇信,要他立即退出同盟,否則將採取強硬手段。楊杏佛早已將生命置之度外,對此不但不予理睬,還比過去活動得更積極,卻沒有預料到特務們真敢對他下此毒手。

“民權鬥士”遭遇暗殺

戴笠奉蔣介石之命殺楊杏佛是在1933年四五月間,當時楊從北平回上海不久,戴立即開始佈置。特務們先偵察了楊的每日行蹤,戴笠在中央研究院附近進行佈置,準備趁楊外出散步或去宋寓所途中執行。

戴笠於6月初親往上海指揮佈置,特務們原打算在17日早晨行動,當他們到達中研院附近即遇上法巡捕房的巡邏警車,又有一隊巡捕經過,所以沒敢動手。18日早上6點多,特務趙理君親自帶著幾名特務前往,汽車停在亞爾培路、馬斯南路轉角處。趙自己坐在汽車上,其他四名特務分散等候在中研院附近。

楊杏佛嫻熟騎術,空閒的時候喜歡騎馬在路上馳騁。他養了兩匹名馬,拴在上海大西路的馬廐中。每到週末,駕車出遊並策馬揚鞭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1933年6月18日晨,他起床洗漱,換上騎馬裝,戴著灰色呢帽,於8時許帶著兒子楊小佛緩步走出庭前,打算乘汽車到大西路馬廐,而後換騎名馬,到郊外遊樂。父子二人在車上坐定,司機踏動馬達開車前行,車頭才探出中央研究院大門,馬路旁突然竄出四名短衣暴漢,拿出盒子槍,圍到車身兩旁開始射擊,一時彈如雨下。

楊杏佛聽到槍聲,便知是衝他而來。生死關頭,他立即用身體保護兒子。其中有三槍均打中楊杏佛要害,他倒於車內,很快殞命。楊小佛在父親的蔽護下,僅右腿中了一彈,受輕傷。

親睹了父親遇難的楊小佛當時只有15歲,多年以後,那悲慘的一幕仍歷歷在目:“那是個星期天,父親和往常一樣,帶著我乘坐納喜牌篷車外出。剛駛出中央研究院大門,擬向北轉入亞爾培路時,只見路邊衝出4個持槍大漢,立在汽車四角射擊。司機胸部連中兩彈,打開車門奪路逃命。父親聽到槍聲,立即伏在我的身上……終於,父親倒在了血泊之中,氣絕身亡,而我僅右腿部受了點輕傷。”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1932年,楊杏佛與兒子楊小佛在上海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留影

就在楊杏佛在自由與民主的道路上縱馬馳騁、大展身手之時,夏日清晨的幾聲槍響,讓這位民權鬥士的可貴生命戛然而止。時年楊杏佛四十歲。

“為了自由而失去了他的生命”

楊杏佛被殺後,各界人士紛紛要求緝拿兇手,並掀起大規模的悼念活動。楊杏佛先生的遺體送到萬國殯儀館入殮、舉行追悼時,一同弔祭的有宋慶齡、魯迅、何香凝、沈鈞儒、李四光等。楊杏佛身亡的消息傳出,社會有識之士無不感到悲慟憤慨。

蔡元培不顧個人安危,親自主持。魯訊先生送殮回家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奮筆疾書《悼楊銓》詩篇,詩曰:“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楊杏佛(右)與蔡元培合影

宋慶齡得知消息,異常悲憤,發表了激動人心的講話:“這些人和他們僱來的打手們以為靠武力、綁架、施刑和謀殺,他們可以粉碎爭取自由的鬥爭……但是,鬥爭不僅遠遠沒有被粉碎,而且我們應當更堅定地鬥爭,因為楊銓為了自由而失去了他的生命。我們必須加倍努力直至實現我們的目標。”

中央研究院為了紀念楊杏佛,設立了“楊銓社會科學紀念獎金”。

1937年7月1日,楊杏佛靈柩安葬於上海永安公墓。1987年9月23日,上海人民為楊杏佛重建新墓。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實幹領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