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仰仗她,翻身农奴把歌唱

冯小刚仰仗她,翻身农奴把歌唱

《芳华》上映一个月,票房破了14亿,也破了冯小刚的生涯记录。此前,他票房最高的片儿是《私人订制》,那还是《一九四二》血赔后,专门攒出来给王中磊还人情、补亏空的,定向卖钱的片儿,也就才卖了7亿出头。

票房飞红,口碑上也是他近年最高,豆瓣最终稳到7.8分 ,全面翻身农奴把歌唱,这确实是冯小刚近年来难得的一次名利双收。姜文跟冯小刚说过,「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他得是酒」。姜文一直觉得冯小刚的电影是鲜榨葡萄汁,和酒两码事。两人有交情,所以姜文对冯小刚还愿意多说两句,「小刚,你得把葡萄酿成酒」。

姜文不只看不上冯小刚,他谁也看不上。冯小刚并没有掌握反怼姜文的技能,只能接着,当然,亚洲人民谁都没掌握。冯小刚自己说过,他爱聊天,但非常怵和姜文聊,跟他说话特费劲,因为跟不上,楞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越聊越被动。

目前来看,《芳华》好像是冯小刚最接近酒的一次。冯小刚出道以来,一直走的是傍作家路线,他和王朔一起,没酿出过酒,和刘震云一起,差点酿出了酒。这把,酿酒师换成了严歌苓,酒糟味儿出来了。

插几句,大家都傍作家,但对文字工作者最好的,还是姜文。姜文本身就是剧本狂人,自己爱写,也爱找别人写,但凡遇上会写的,看中了,就用尽办法去求,让对方给他写剧本,策动不成就鼓励,鼓励不成就威胁,这点廖一梅深有体会,「不答应就各种甩小话儿、各种给脸色」。

因为知道写好不容易,所以姜文对编剧也就分外地好。拍《一步之遥》时,姜文一共找了八个编剧,编剧在剧组的待遇好到遭人恨,可以用导演的厨子,吃导演的东西,喝导演的酒,还专门有人给送过去。编剧组的会议室正对导演的私人厨房。

《芳华》源于冯小刚。几年前,冯小刚找严歌苓,说想拍一个关于文工团的电影,还给她讲了自己在部队时的事。都是文工团出身的两个人,一拍即合。最终严歌苓照着自己的回忆执笔写完了小说,那已经完全不是冯小刚开始想要的那个文工团故事了,但他依然喜欢,决定拍出来。

除了都有文工团背景外,冯小刚和严歌苓还有一点也是一模一样,他俩都是职业选手,做事不计成本,事不成,不回头。

冯小刚当年和王朔一起拍《我是你爸爸》,给王朔打下手,干执行导演的活儿。有一场戏是在北京南城一个胡同里拍。太阳眼看要落山了,有一个老大妈坐在胡同里扇扇子不走,谁劝也不动,冯裤子眼看太阳快没了,过去二话不说,咣就跪在南城老大妈面前,开始磕头,一圈儿人围观,三个响头过后,老大妈自己臊了,起身端马扎走了。这个事,谁能干得出来,你也怨不得冯小刚能成。

严歌苓和冯小刚一样狠,她的自我定位是职业作家。她觉得想写出好东西,就要真听真看真感受,为了获得真感受,她也从不计成本。

《陆犯焉识》动笔前,严歌苓跑到青海体验生活,花钱请当年的劳教干部,和各方各面了解相关情况的人来参加座谈会。

《小姨多鹤》也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故事底子她早就有了,但一直没动笔。她给陈冲讲过这个故事,陈冲让她赶紧写,她说不敢写,「我哪知道日本人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后来,她有了一点钱,终于可以去日本了。她前后去了三次,请一个翻译跟着,一天150美刀,住到日本长野一个山村里,那个村子里,有很多像多鹤一样的人。她在那里见了各种老去的日本女人,见了各种老去的仪式,体验到了她需要的体验。

她还写过一本叫《妈阁是座城》的小说,是讲赌徒的。为了确保细节和心理状态的准确,她去了澳门,亲自下注。第一次赢了一万多,然后就开始一路输。最终,小说写出来了,但她输的钱,算上盘缠,也差不多把版税都输掉了。要不是后来卖了影视改编权,这本小说就倒贴了。

作为职业作家,严歌苓对选题没有限制,感兴趣的,就会写。姜文和她聊过一个中学校园师生情杀的故事,她很有兴趣,辗转去了五六个学校体验生活,断断续续,前后用了六年,写出了《老师好美》,讲的是一个36岁离异女老师和两个高中小鲜肉的绝命三角恋故事。这么胡逼的现实题材,难度不小,没几个作家敢下手。

不管怎么说,严歌苓的这种不计成本,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