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人”成新聞,戳中了社會什麼痛點?

這幾天,發生在南京的一則“2歲兒子被狗咬傷,憤怒的爸爸將狗摔死!結果一家遭到人肉,妻子被逼割腕自殺”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事件還未平靜下來,南京又見惡犬傷人!這次受傷的是個四歲的孩子,大腿、屁股和後腦勺脖頸都被咬傷。

近些日子,各地“狗咬人”的新聞在輿論場刷屏了。有一點新聞常識的人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是基於“反常性”的新聞特點判斷而來的。可現在,“狗咬人”卻真成了新聞,這時候板子便不能打在“反常性”上,而是要打在新聞的“重要性”和“顯著性”上。重要的是無辜受傷的鮮活生命,顯著的是“狗咬人”背後所呈現出來的社會現實問題。那麼,問題來了,狗咬人”成新聞,戳中了社會什麼痛點?

先來看南京這起最新的惡犬傷人事件,據瞭解,這條肇事狗是一隻寵物犬,當地小區居民講述,其已經不是第一次傷人,每次傷人之後,狗的主人都會帶出去一段時間,避避風頭,之後又回來了。其實,“寵物犬傷人”,表層呈現的都是狗主人自身的管理不到位的問題,而若是寵物犬屢次傷人,並會選擇逃避這條路來規避壞後果,那深層次凸顯的便是狗主人的自身素質問題。

與管理層面的疏忽相比,素質問題所延伸的現實傷害性更大,也更長久持續,需要及早警惕和規範。怎麼說呢?畢竟管理疏忽只是一時的,只要主人有“規避狗傷人”這一正常的價值觀,再加上外力的疏導與規範,是比較容易規避的,而素質問題則不同,只要現實不上升到處罰層面,就很難對其產生實質性制約,退一步講,即使有處罰,但沒有長效的監督制約機制,也很難規避這一問題。如此,便會放大寵物犬的傷害性。

在現實情境下,“寵物犬咬人”事件,確實考驗著市民素質,這也是一種社會痛點。據瞭解,養犬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放任、驅使犬隻恐嚇、傷害他人的,由公安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過,這只是基本的法律處罰層面,現實確實需要處罰的常態化踐行,但倒逼相關市民素質提升,不能僅限於此。還需跳出狗傷人“之後”的方法探究視角,往前看,多做預防性的制度化設計與規範,將監督制約落到實處。比如,“狗主人素質培訓”,小區強化預防管理,形成與警方直接對接的機制等。

關於“狗咬人”的新聞,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咬人的狗除了一些寵物犬外,更多的其實是流浪犬。今年5月,在北京朝陽,一隻流浪犬咬傷8人;在湖南湘潭大學,一女生在校內遭6條流浪犬撕咬受傷。流浪犬咬人問題,所觸碰的便是城市管理的底線,這也是另一層的社會痛點。

現在,關於流浪犬的管理,確實是一個比較難疏解的社會問題。不否認,流浪犬本身流動快,繁衍快,有較大的不可控性,客觀上為管理增加成本和麻煩。不過,更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現實的主觀行動上。雖然各地大多規定,禁止遺棄犬隻,違者將被處以罰款,但現實很難查證,也就很難踐行所謂的罰款;各地的流浪犬收容中心,也都存在著資金短缺、運營不佳等情況。

先說難處罰的問題,這裡的癥結便是,狗與狗主人的難以對接層面,但並非無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得狗主人與狗之間形成特定對應,比如“狗電子身份證”等。這樣執法部門通過對流浪犬進行技術疏解,就可以找到主人,並給予處罰。不過,這裡還需要保證的是,養狗的強制性與規範化登記。至於收容的問題,只要重視到位,資源到位,制度規範合理,其也不是難疏解的疑難雜症。

流浪狗問題雖然難解,但並非無解。其實,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想辦法應對,安徽安慶為流浪狗免費接種狂犬疫苗,鄭州加大執法力度,對流浪犬、無證犬、各種禁養犬進行捕捉。不過,整治城市狗患,也急不得,需要耐心式、精細化的管理來進行推進,以立法的制度設計上和現實的規範性行動來破題,探索規範有效的捕捉與救養相結合的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