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丙肝,這兩位搖滾巨星的做法截然不同……

面對丙肝,這兩位搖滾巨星的做法截然不同……

在治癒丙肝的藥物問世前,患上丙肝是不幸的

在得知自己患有丙肝後,美國兩個搖滾巨星的做法截然相反,格雷格·阿爾曼勇敢面對,成為一名喚醒人們對丙肝認知的“發言人”,而盧·裡德卻選擇了沉默,直到去世後人才讓人們知道。

當然,病情是一個人的隱私,但作為公眾人物,如果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喚醒公眾對疾病的認知,絕對是善事一件。

勇敢者:格雷格·阿爾曼

面對丙肝,這兩位搖滾巨星的做法截然不同……

格雷格·阿爾曼,生於1947年12月。他與其兄弟杜安創立的“阿爾曼兄弟樂隊”是美國南方搖滾的先驅者,他們曾為南方搖滾風格貢獻了《Midnight Rider》、《Melissa》和《Whipping Post》等多首名曲。

2017年5月,格雷格·阿爾曼因肝癌併發症離世。

維基英文百科提供的資料顯示,直到2007年,他才被診斷出患有丙肝,他認為可能是自己在20多歲紋身時感染上的。

在被診斷出患有丙肝後的第二年,就在他的肝臟裡發現了腫瘤。

2011年,阿爾曼向外界公開了自己與丙肝鬥爭的經歷,成為了“Tune In to Hep C”丙肝項目的一名發言人,與美國肝臟基金會一道,致力於提高人們對丙肝的認知,呼籲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去做丙肝篩查和檢測。

作為“Tune In to Hep C”丙肝項目的一部分,2011年7月27日,“阿爾曼兄弟樂隊”在世界肝炎日前夕,在紐約舉辦了一場公益音樂會,募集了25萬美元的善款,用於提高公眾對丙肝的認知。

2017年10月,在阿爾曼去世後,為紀念阿爾曼在喚起公眾丙肝認知上的貢獻,美國國家病毒性肝炎圓桌會議設立了“格雷格·阿爾曼丙肝領導力獎”。

在與丙肝的鬥爭中,格雷格·阿爾曼毫無疑問是一個“勇敢者”。

沉默者:盧·裡德

面對丙肝,這兩位搖滾巨星的做法截然不同……

盧·裡德,生於1942年3月,美國著名搖滾樂傳奇、被稱為“地下搖滾教父”。他與好友創建的“地下絲絨樂隊”被認為是美國1965年之後最重要的搖滾樂隊之一。

在他長達30多年的個人創作生涯裡,除了錄音室專輯,他還參與了電影演出、原聲帶製作、並且撰寫劇本,出版攝影集。

2013年10月,盧·裡德因肝癌併發症離世。

然而,與格雷格·阿爾曼不同,在得知自己患有丙肝後,盧·裡德並未選擇將病情公之於眾。

直到他去世,人們才知道,他患有丙肝。

據報道,盧·裡德是在早年注射毒品時感染上丙肝病毒的。

所以,要遠離毒品,遠離毒品,遠離毒品!

雖然盧·裡德在世時沒能及時發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喚起公眾對丙肝的重視。但在他去世後,他的好友洛瑞·安德森在紀念他時,還是以他與丙肝的鬥爭為例,呼籲人們重視丙肝的危害。

“2013年5月,他接受了肝臟移植,看上去很成功,身體看上去恢復得也不錯。然而,不久他移植的肝臟也出現了衰竭,再也沒有辦法挽回了。” 洛瑞·安德森接著說。

有媒體評論認為,丙肝患者及其家人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就是公開討論這一病情,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丙肝,素有“沉默的殺手”之稱,是因為其具有高隱匿性、高漏診率、高慢性化等特點。

慢性丙型肝炎的隱匿性非常高,有些丙肝患者可能在患病後20年內不發生任何症狀,容易讓人忽略。

不過,隨著以“吉一代”索華迪為代表的一系列直接抗病毒藥物的問世,現在人類已經可以治癒丙肝了。

臨床研究表明,“吉三代”丙通沙對基因2型丙肝患者的治癒率高達99%,對基因3型丙肝患者的治癒率高達95%。

此外,丙通沙對基因1型、基因4型、基因5型和基因6型丙肝患者的治癒率也很高,整體治癒率在97-100%之間。

當然,在人類消滅丙肝的過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提高公眾對丙肝的認知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