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給孩子設定了什麼小目標嗎?

Hi,你給孩子設定了什麼小目標嗎?

鋪墊一下,什麼是“輸入、轉化、輸出”

美國教育學專家韋恩.K.霍伊在《教育管理學》中分析道:一個開放性的組織系統,不會獨立於外部環境的競爭、資源及影響而存在。開放性的組織系統通常由輸入+轉化+輸出而組成。

我們後面還會用到“輸入、轉化、輸出”這些概念,請不要忽略而過。

學校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系統

學校是一個開放性組織系統

學校是一個社會系統

它從環境中獲取諸如勞動、學生、經費等資源——稱為“輸入”

對所有這些輸入的資源進行教育的轉化處理——稱為“轉化”

輸出的是有文化、有教養的學生和畢業生——稱為“輸出”

“輸出”對於“轉化”是由反饋作用的,可以促進轉化的過程

孩子到了入學讀書的適齡,要送到(輸入到)學校這個社會系統當中,孩子怎麼樣順利適應學校的教育(轉化)?能不能成為合格的學生順利畢業(輸出)?這是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和焦慮。

家庭也是一個組織。

夫妻和孩子構成了這個組織,每個人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有時候這個組織還包括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類比霍伊的分析,家庭也可以分為輸入、轉化、輸出。

孩子是“輸入”的主要部分

培養孩子長大成人是“轉化”的主要部分

孩子實現了成長目標是“輸出”的主要部分

這樣類比過後,家長會不會恍然大悟,原來家庭也是另一種“學校”。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每個孩子的原生特點不同。

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內向;

有的活潑,有的靦腆;

有的主動,有的被動;

有的聰明,有的遲鈍;

有的調皮,有的老實;

有的精力集中,有的天生坐不住好動;

有的願意快速做好事情,有的慢慢吞吞細細慢慢;

有的喜歡跑跑跳跳,有的喜歡寫寫畫畫;

有的喜歡數理化,有的喜歡古詩詞;

有的喜歡錶現自己,有的是喜歡安靜呆在人後........

他們雖然在同一時間進入了學校,但是你能說,他們的起點真的是一樣的嗎?

有的家長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筆者一直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孩子的特點不同,起點也會不同。關鍵不在於那條你為孩子設定的起跑線(偽輸入),而在於你為孩子設定的成長過程(轉化)。

有句俗話,條條大道通羅馬。

孩子的原生特點不同,發展路徑也不完全相同,但最終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過程。因此不存在最佳組織路徑,同樣也沒有一個可以達到同一目的的最好方法。

舉個身邊的例子:

A家長和B家長都把孩子送去了鋼琴班。A家的孩子堅持練習鋼琴考級的曲子,後來果然考過了鋼琴十級。B家的孩子也喜歡鋼琴,彈得也是如行雲流水,但是卻拒絕家長所有的考級安排,只彈奏自己喜歡的曲子。

多年之後,鋼琴都是他們一生的愛好。回頭來看,如果B家的孩子當年也被強迫送去考級,孩子自身的執拗會不會反而斷送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學鋼琴的目的是什麼?學鋼琴的目標是什麼?

起跑線可以不同,目標可以相同。這個例子引申出一個“目標”。

針對孩子特點設定每一個“小目標”

C家長求助,為孩子學校表現而頭疼,她說: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好動,怎麼說都不聽,學習成績自然也不好。

我們經常在電影上,看到西方國家的孩子上課的時候可以隨意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甚至有些課是坐在地板上完成的,而且隨時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些都不妨礙孩子們的學習和交流。孩子天生好動,過於拘謹、軍校一樣的生活並不適合小孩子。但是在大部分的中國教室裡,安靜地坐著,甚至正經危坐,仍然是一種必然的要求。

我們不去評論教室裡應該怎麼坐是對的,沒有對錯。尊重習慣就好。

但是找到辦法,把一些知識點裝到小腦袋瓜裡,是孩子必須做到的。這是他的小目標。

學校裡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並不是針對每一個孩子設立分層教學的。因此,家長很有必要參考這個教學目標,協助老師,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小目標的設定。每一個小目標實現了,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大目標。

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但是行之有效。

羅伯特.馬傑在1975年就開發出一種非常富有影響力的制定行為目標的體系。他認為,目標應該描述學生將要做什麼來表現他們的成績,以及老師和家長如何瞭解學生在何時是成功的。根據馬傑的觀點,一個好的目標體系應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目標應描述預期的學生行為——學生必須做什麼?

2、目標應羅列出行為發生的各種條件——如何確認或檢驗這一行為?

3、目標要給出行為的可接受的績效標準——學生做得怎麼樣?

馬傑認為,假如有了如此表述清晰的目標,學生通常就能夠自學了。

針對C家長的孩子來說,這個目標也許就是45分鐘的一堂課,學生能夠當堂聽會、掌握課堂內的知識。這其實對老師或者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C家長針對孩子的個性、原生特點,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自己探究原因(能夠說出坐不住的原因是一大進步)。比如孩子可能會列出幾種情況:

(1)不喜歡這門功課

(2)不喜歡這個老師

(3)這一節課的時間太長了

(4)我有心事,想著趕快下課玩遊戲

(5)聽不懂

孩子可能會以前三種情況來狡辯,但是一般不願意使用第(4)種辯詞,因為大部分家長不會接受孩子貪玩這種個性,認為不務正業。孩子知道會招引來更多的批評。孩子可能會委屈地說出第(5)種情況,這時候家長要重視,前面的基礎課不夠紮實、基本功沒有掌握。

根據上述原因分析後,馬傑的目標體系可以這樣應用:

1、目標應描述預期的學生行為——學生必須做什麼?

家長和孩子要達成合理的目標——孩子必須做什麼?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前三種的情況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未來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毛病一定要現在就糾正。家長的引導很重要,孩子的目標是對必須輸入到大腦的知識增加註意力和專注力,每一節課就設定為一個小目標,每節課都幫孩子分解出來。例如:

  • 為了實現一節課的小目標,可以提前預習課程。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正確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 讓孩子提出幾個方案來討論,如何做能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
  • 讓孩子提出幾個方案來討論,如何能充分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自己變聰明?可靠?可愛?

2、目標應羅列出行為發生的各種條件——如何確認或檢驗這一行為?

單元測試當然是一種常規的手法,大部分的學校仍然把考試當成一種工具。但是家長應該更關注孩子背後的進步,而不能只看分數。

  • 比較開放的做法是跟孩子召開家庭會議,討論今天的課堂上都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孩子可能會說,今天老師的提問裡有一半我都會答,相對以前可能大有進步
  • 積極發現孩子的哪怕一點進步的空間,正面鼓勵
  • 積極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努力和感受
  • 積極引導孩子說出:努力過後,期望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有價值的評價?

3、目標要給出行為的可接受的績效標準——學生做得怎麼樣?

▲ 孩子的成功要歸功於他的努力

▲ 值得表揚的時候,要給予正面肯定和鼓勵

▲ 少用或者不用懲罰

古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家長對孩子也是如此。和孩子做朋友,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孩子一起定下幾個小目標吧,與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