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越来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细化”?|头条

教育真正缺的,是一种“逆精致化”而行的勇气与力量,是一种“返朴归真”。

自己这大半辈子读书、教书、办学校,也满世界行走,一直在琢磨,什么是好学校,怎么才能做好教育。看了不少中外的好学校,但最近越来越有种“惶恐”,觉得在教育人勤奋努力,认真细致地做好学校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似乎缺少了一些要紧的“关键元素”。犹如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期,有些关键营养元素是学生人格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我们的教育与学校,究竟缺了些什么?

我为什么越来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细化”?|头条

放眼看一些被家长们追逐的“好学校”,校园设施,硬件标准、学习与生活条件越来越“豪华超五星”,课程与课堂也设计组织得越来越精细完整。孩子的教育环境也尽可能地“去污化”,纯洁干净“无菌化”,就像每隔一周所有校园教学生活空间都要用高浓度的消毒液清扫一遍一样。孩子的一言一行、规范行为,在表面上也要齐齐整整,不能越轨逾矩,要专注读书学习。如此一来,学校有很亮眼的高升学率,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懂规矩、大方得体、彬彬有礼、个个都是人见人爱的别人家的好孩子。而且,越是“好学校”,越是“精致化”。

是的,这是绝大部分学校热衷追逐的目标,也确实无可厚非,毕竟追求教育与生活的精致化也是一种主流趋势。

但是,在我们教育与生活不断“精致化”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地失去了孩子人格身心成长中必需的“钙”与“维它命”,犹如糙米变成精米的过程中,去掉的糠皮里正好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维生素。

在教育及生活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不愿让孩子们动手劳动、吃苦受累(除了做题考试),不重视他们的独立生活、自主生存能力的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食堂、宿舍、公共空间、厕所都有人打扫整理,换来的却是一个人基本生存技能的严重缺失。

更可怕的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周围世界人与事的看法与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的,诚信、公正、正直、宽容、平等、尊重、分享这些价值素养是需要在真实世界与社会中对欺骗、狭窄、偏见、自私、掠夺、专制等恶性现象的经历碰撞中才会有真正的内化形成机制。专注书本,身居教室的四堵墙内,“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见不了风雨,经不起风浪。大多数好的价值素养也难在这些孩子心上扎下根来。

因为教育及生活精致化所造成的与世隔绝,孩子们的胸襟、眼界、格局都有局限,巴掌大的小天地就视其为人生的平台。短视、功利心,也都会成他们人生永续发展的致命障碍。

我为什么越来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细化”?|头条

我们教育所缺乏的,真不全是那些专业化层面的改善改良与精细化操作,而是对教育人生的基础价值的深层反思。师生自我封闭在校园里的“内循环”闭环圈,与社会、自然、大众深层脱节,知识文本化、教育精致化、生活单一化,学校与教育正在越走越窄。

校园不应再是围墙栏杆之內的校舍操场,而要将宇宙天地间作为大课堂,各种行走、探索、想象、创造要变成学校大课程的有机部分。知识文本要在劳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生成建构,孩子的人格身心的发展,应该在一个丰富多样、立体式的综合教育资源平台上,通过真正的“摸、爬、滾、打”,受累吃苦受挫的经历,参与过程中所获取的个体感悟与体验,才会转化成每个孩子坚实人格的底色。

我们教育真正缺的,是一种“逆精致化”而行的勇气与力量,是一种“返朴归真”,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底层、回归多姿多彩,但又不完美、不洁净、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真实社会与世界。真正地打开校门与围墙,重构传统的以书本知识应试考点为内容的学习模式,让教育与学校少点“人工雕塑”,多点“野蛮生长”与“自然生态”。

办学多年,我对美好的未来学校始终抱有这样的想象:

她应该是一所没有固定校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们游牧式学习,在路上,逐“丰盛水草而居”,读书、行走、探寻、生活、路上的花草树木、芸芸众生、自然社会景观及生态、风和日丽及暴风雨雪,吃、住、行、思、学都深深地融为一体。

我们的教育与学校,也急需呼唤生命的活力!

赶快去应用商店下载“师之app”了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资讯,更有大牌入驻解答热点难题,为您带来专属的知识盛宴,快来加入吧!

我为什么越来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细化”?|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