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最近抖音可算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被各種科技網站的分析文章刷屏,

抖音上出一個“爆視頻”,單單評論數就超過一百萬,播放數量過千萬。

這基本是軟文工作者難以企及的數量。

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除此之外,相信你在朋友圈也看到過不少這樣的話:

“中了抖音的毒”、“刷抖音根本停不下來啊啊啊,一看錶竟然刷了三個多小時......”

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這一點相信刷過抖音、亦或者是刷過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等各種小視頻軟件的人都會深有感受。

會不自覺的深陷其中,驀然之間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我害怕長久以往,自己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於感官娛樂。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深以為然。

我們正在愛上這些使我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抖音、快手、抖音、微博這些軟件正在飛速地強化我們對新奇事物的需求度,並拉高我們的敏感度。

同時降低的就是對文字的需求度與耐心度。

刷多了抖音、快手、微博這些軟件之後,我們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沒有耐心去讀一本長文或者書籍。更沒有時間去思考,因為我們總是在期待著下一個引爆眼球的新奇事物,等待著它在視頻中直接了當的呈現。

而形成一種習慣之後,我們的就會惰于思考,耐心以及深挖問題的能力就會被逐漸抹殺。

抖音為什麼會這麼火,火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可以從四個方向:本能、門檻、場景和退化,下面逐一去闡述。

1. 本能

為什麼不是音頻或者別的什麼載體在當下火爆,為什麼是視頻?

相對地,圖片的理解效率太有優勢了,所見即所得,因此人們傾向於讀圖,這也是小時候漫畫能火起來的原因。

拜大腦本能所賜,那麼更為直接的視頻(實際就是連起來的圖片),也遠比文字的刺激更加直觀。

2. 門檻

那麼,為什麼市場偏偏青睞短視頻,而不是長視頻呢?

答案是:門檻。

門檻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硬門檻,一個是軟門檻。

所謂硬門檻是指:在當下這個時代,因為長視頻的數據量太大,沒有非常完善的網絡基礎工程是很難作為一個隨時能獲取的信息載體的;

軟門檻大多從生產門檻考慮——長視頻大多數是屬於PGC,生產門檻過高,專業性過高,也不是這個時代所能大批量推行的,後面會引用一組數據來直接對比。

相比於長視頻,短視頻就不一樣了:較短的長度讓這類內容非常“輕快”,隨著移動通信建設越發完善,流量也沒那麼貴了的今天,短視頻靠著這種直觀的刺激方式給文字類內容帶去了很大的衝擊。無論從所需的生產成本,還是從觀看成本來說,都要比長視頻小得多。

曾經的新媒體戰勝了傳統紙媒,是因為智能手機成熟發展,人們隨時可以打開手機利用一點點碎片化時間去獲取信息,我們很可能只是在經歷他們以前經歷過的事情。

3. 場景

再從場景來看下,假設人的一天分為三個八小時:睡覺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8小時,不管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的消費必然發生在“生活8小時”,而“生活8小時”的特徵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高度碎片化,你會吃飯、上廁所、通勤等,結合這種碎片化場景,這是短視頻在消費維度上優於長視頻的場景邏輯。

當然,不可避免有人會在“工作8小時”中看視頻,所以短視頻還有另一個作用:工作閒暇、冗長會議和無聊討論的最佳調節劑。

短視頻產品的打造者早已洞察了這類消費者的習慣,做了很多輔助手段來輔助他們去在工作時間內看,比如貼心地給視頻打上碩大的字幕等,為的就是讓你能悄無聲息地應對各類必須正經的場合,從而將原本只有8小時的搶奪時間變為10小時甚至12小時——當然搶奪睡眠時間也是同理。

4. 退化

最後說個最恐怖的:是在於人類的“退化”。

我們在邁入互聯網時代以後,無法深度思考——大量的碎片化內容充斥著我們每天的時間,開始以更快的速度追求愉悅和刺激;我們大腦刺激的閾值在提高,手機在重新定義我們大腦尋求刺激的節奏。

我上大學的時候,打開一部電影還有一種欣賞的儀式感;如今,很多情況下我看電影都會不自主往前拖動進度條,根本無法忍受慢節奏。

因為那時候的內容匱乏,得到一個優質的內容顯得彌足珍貴;而在當下,你根本不缺內容,缺的是時間。

2000年,微軟加拿大公司報告稱,普通人的注意力幅度僅為12秒;到了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勃興的201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8秒。也就是說,在1分鐘裡,你至少會走神7次,可能用不了幾年,我們都會成為無法專注的“夢遊人”。

《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說:

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沒錯,我們的思維的確在被互聯網改造:互聯網讓我們從一個鏈接轉跳到另一個鏈接,搜索引擎讓我們傾向於放棄記憶,手機是繼語言、書籍、電視、電腦之後對人類大腦改造最大的工具。

以上這四個原因綜合在一起——又是快餐,又是視頻,又是碎片化,短視頻自然會應運而生並且開始火爆。

誘惑逐漸變多,人類變的不爭氣,才造就了短視頻風口興起的機會(這其中又有許多其它因素可結合上癮模型去分析,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不做闡述)。

最後囉嗦一句:長視頻是主動消費,短視頻是被動消費。

所謂主動消費是我會提前一週購買卡梅隆的新片的午夜場首映票,怕沒有好的座位;但我不會為辦公室小野的下一條視頻定鬧鐘,看到就看到,看不到也沒關係——這也是質的區別。

2

“不知道為什麼,刷抖音的時候感覺那麼開心,可是刷完之後卻分外空虛,變得很喪,而且更自卑了”一個粉絲在私信說道。

一款類似抖音的 APP,背後都是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有著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作支撐,用盡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麼?

為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

它帶來的滿足感太容易獲得,而一旦你習慣了這種“唾手可得”的滿足感,就不願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狀態下完成作業、思考問題。

在這個被娛樂塞滿的世界裡,當沒有足夠強大的自控力時,我們就會因為沉迷各種誘惑而“被碌碌無為”。

比爾蓋茨曾在採訪中說過,他認為13歲是孩子擁有第一部手機的合適年齡。

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比爾蓋茨和女兒)

他、珍妮弗、以及1999年出生的兒子羅裡·蓋茨都是在過了13歲生日後才被允許使用手機,小女兒菲比則在期待著13歲生日時得到自己的第一部手機。

“我們家把13歲定為得到手機的年限。”蓋茨說,鑑於這項規定,孩子們從學校回家後常向他抱怨說,“其他孩子都有手機,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手機的人,這令人尷尬”。

你知道嗎?喬布斯是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們用iPad的。

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你的孩子們一定很喜歡iPad吧?”

老喬回答:

“他們沒有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

聽起來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覺就像是毒販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樣....

無獨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層和工程師裡面,開始流行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科技產品。

他們甚至把孩子們送到傳統的,完全沒有智能和科技產品的Waldorf學校,在這個學校的校園裡根本就找不到電腦!

到底要不要卸載抖音?!

我們看到的是電子產品正在飛速低齡化,抖音快手已經迅速佔據了小學生的生活。

而因為缺乏自制力,他們會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在最應當拼搏的年紀裡選擇安逸,在價值觀形成之際被灌輸進大量的光怪陸離與不正之風。

於是他們開始模仿,追逐著未成年懷孕風當寶媽、跟著小青年跳社會搖、以為低胸博眼球就能賺大錢......當管制不利時,墮落便自此開始。

那些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正在一步步把我們連根拔起。

3

在作家周衝的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當你的時間不再用於深度學習,當你的注意力被他人瓜分,當你只看綜藝與電視劇,當你在群體中呆的時間越來越長,當你執行力越來越差,當你評價他人的次數越來越多,當你抱怨越來越頻繁,當你回想往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毀滅就已經發生了。

如何分配你的時間,取決於你。

羅振宇說,未來,在時間這個戰場上,有兩門生意會特別值錢。

第一,就是幫別人省時間。第二,就是幫別人把省下來的時間浪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能夠掌控時間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一生。

這座城市,一半人在拼命,一半人在認命;一半人在搶時間,一半人在耗時間;一半人在燃燒青春,一半人在虛度青春。

你願意做哪一半的人?

最後再說幾句

1、抖音確實為生活帶來了真實樂趣。

如果說美拍、火山、快手是為了演繹、記錄,那麼抖音純粹為了「趣玩」而生。玩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不缺乏一顆玩的心態。

在抖音中,我看到了她為生活帶來的樂趣,在人們玩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天性與自我。她不像其他平臺有徒手劈榴蓮、生吃老乾媽、褲襠放鞭炮一類的獵奇內容,而是有真實生活中能切實感受到,並正在影響我們生活的樂趣。感謝她,為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2、信息傳播產生影響的途徑是引發受眾的心理反應。

在自媒體時代,個性極具凸顯,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並接受瘋狂灌輸。你的任何興趣、情緒、情感,都是商業的起點,我們把它叫做「需求」,只要你想,總能有產品滿足你的這種需求。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對於那些剝奪你獨立思考能力的事物和強烈感官刺激、能撩撥情緒的事物,要格外小心。你可以享受她帶來的美好,但希望你在體驗之前想明白一件事:做這件事,是憑藉主觀意志去做的,還是被某些心理原因被逼著做的

3、對你自己的行為負責。

就像央媒多次批評王者榮耀、今日頭條、娛樂新聞一樣,抖音同樣也遭到部分人的反對。這些產品中,我們切實能感受到給自己帶來的情緒快感,也存在社會定義的所謂「沉迷」問題。

不想從社會發展、民眾民智這個角度來講她對社會到底是有利有弊。別管外界怎麼評判她,既然她存在,怎麼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使用她,這是你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