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蒙古,誰認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蒙古,誰認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蒙古,誰認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你永遠也不會到達的地方。你可能終其一生也不會認識一個來自彼處的人,你可能終其一生也不會興起前往彼處的念頭。但一生中的某些莫名的時刻,你又會產生一點倏忽即逝的好奇心:那個地方,是什麼樣子的呢?那個地方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呢?蒙古國,對於我,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都是這樣的存在吧。

如果不是胡成,我們對蒙古國是一無所知的。胡成的上一本西伯利亞鐵路之旅《我已與一萬億株白樺相逢》,更偏重的是對人的描寫,一路看下來,風景退居二線,淡化成了從火車窗口飛掠而過的成群的白樺樹;重要的是人,旅途上邂逅的人,一生中僅有一次擦肩而過的人。我猜想胡成老師偏重對人的觀察與紀錄的原因也正是在這裡了:樹、城市、貝加爾湖,它們恆久存在,對於每一個旅人都展示著大同小異的面貌;而讓每一場旅程都與眾不同的,也正是那一段段獨一無二的邂逅了。

本以為這回的蒙古國遊記也會著墨於一張張面孔,不過顯然胡成老師對於蒙古的歷史實在偏愛,本書中大量的文獻資料,完全可以當成瞭解蒙古歷史的窗口。不過說句實話,一般人誰沒事幹閒的,會想去了解蒙古國的歷史?誰會想知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和哲布尊丹呼圖克圖巴羅布藏楚都木濟克默特的人生?

但是你們看,我現在能打出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就顯得很厲害,簡直逆天了。一半時間,胡成在尋訪那些殘破的歷史;另一半時間,他描摹著蒙古與蒙古的人們當下的模樣。遙遠的過去與隔閡的現今交錯混雜,曾經昇平的時代,面目模糊的仇恨,也有未被磨損熱情的人們……蒙古,原來是這樣;蒙古,原來也曾是那樣。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蒙古,誰認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胡成老師的文字,字句的溫柔與明晰,就像是山間的溪水,你把手伸進去,有些許涼意,但是它們穿過指縫的觸感,又是多麼柔軟啊。在那理智而冷靜的敘述中蹦跳著的幽默感,也像是溪流,像溪流撞上石頭時濺起的那銀色的水花。

讀著讀著,不由得想起巴基斯坦——所謂的“巴鐵”。這兩個國家,都是近代從大國獨立出來,與原母國的關係都不正常,都引另一個相鄰大國為援。兩場三國恩怨,都與中國有關。據網上的一些說法,就算是普通的巴基斯坦人,也對中國印象極好,待中國人如同親人。理解了這看似無緣無故的愛,大概也能明白蒙古人對中國的看似無緣無故的恨了。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無止境》:蒙古,誰認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幸好時代已經在改變。“從大清國至民國,無數商旅即以駝馬穿越漫漫戈壁,北去的馱著磚茶,南歸的載著羊絨。”客商們在數百年間走出來的道路,在斷絕了數十年之後,又逐漸有中國商人重走。回來的打工者在旅館裡痛苦地賭咒“這輩子再也不回外蒙古”,但是改變是擋不住的,雖然可能要“久到像人們不會因為過去成吉思汗的征服與屠殺去仇恨現代的蒙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