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這兩天,朋友圈被一篇

《凌晨三點不回家:成年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體文章刷屏

雖然文中視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

卻戳中無數人內心

短時間內就收穫了“10萬+”的閱讀量和大量網友評論、轉發,

雖然有吐槽者,

但表示同感者更是不計其數。

我們先回顧一下文章刻畫的主要內容

內容一

一個試用期小女孩

因為老闆明天要一份併購演示PPT

所以凌晨還在公司製作PPT文案

即將要完成的時候

因為電腦藍屏導致文檔沒有保存

求助無果後重啟電腦

但文檔已然不在了…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內容二

一位經驗豐富的媒體制片人

因為片子一直沒有達到客戶的要求

不僅要協調模特的邀約時間

還得一遍遍重新來過

而同時異地的男友來到她的城市

希望可以和她見上一面

可是無奈工作太忙

男友不得不重新考慮和她的關係…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場景3

一位幾歲大孩子的母親

同時也是一名白衣天使

已經下班的她接到老公的信息

說孩子高燒不退

她正準備往回趕的時候

由於人手不夠

她不得不選擇留下

經過緊張的忙碌後

癱坐在地上的她打開手機

看到孩子依舊發著高燒

來不及回覆的她

被一聲“2號病床心跳驟停”

叫回了堅守的崗位…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在短片裡

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身上承受著太多壓力

上有老,下有小

中間有房貸車貸

生活重擔如山

沉重得讓你無法早睡

天天加班到深夜

見過凌晨的城市

00:38分的北京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00:38分的廣州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00:38分的深圳

凌晨3點不回家”刷屏,但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無病呻吟

​這篇文章為何有如此魔力?很簡單,它和其他“爆款文”類似,。文章從講述很多日常小故事,引出了加班和熬夜工作的苦惱,而這一切的目的也是明確的:在一線城市,這似乎是個永恆的難題:很難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更多人是在焦慮中奮鬥,奮鬥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焦慮。

視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和共鳴

紛紛講述自身的經歷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也正因為該篇文章

抓住了社會的痛點——現實焦慮感

​為了實現奮鬥的目標和人生的夢想

獨自在繁華的城市中拼進全力打拼

但是,

很顯然,“凌晨3點不回家”實際上誇大了這種焦慮。

一個客觀事實是,不努力不可能成功,但不遵守基本作息規律的努力(乃至拼命)也很難造就成功。

如果不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的模式,“凌晨3點不回家”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應該、不必要的。如果一個公司的“任務”導致員工必須從白天連續工作到凌晨3點,不僅會摧毀員工的身體健康,涉嫌侵害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模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很難想象這樣的公司對員工有長期吸引力。

“凌晨3點不回家”的說法,更像是一種心理象徵,是對長期高負荷勞動的誇張說法,更多的是為了引起網友的共鳴。“凌晨3點不回家”背後是大都市群體對收入和工作的焦慮感,更是對現實難題的無力感。

對於個人而言,努力加班和奮鬥成功不能劃等號。一些基礎的工作瑣碎而繁重,不斷鼓勵自己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要陷入一種盲目的自我感動裡。這篇文章裡說到:“為了夢想,為了家人,抑或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職場不相信眼淚,於是你擦乾眼淚,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這話的確不錯,但應當注意“奔跑”的方向和速度,依然要服從生活規律。並不是非要帶著“苦情戲”的姿態才能步入成功,即使要在泥濘的沼澤裡跋涉,剋制的情緒而非自我煽情才是更合理的方式。否則,你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也很難實現夢想、收穫成功。

真正的努力,不是靠著加班延長工作時長,更多的應該是提高效率,我們可能偶爾會為了工作在凌晨3點不回家,或者加班熬夜。但是這種現象不會長期普遍存在的,一個良心企業也不會長期壓榨員工,而員工本人從身體、生理、各方面也不會接受,除非就像文章說的,為了家人,為了生活,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才會需要這樣呢?

總之,“凌晨3點不回家”它不是生活的普遍現象,也不該成為生活的普遍現象,我們更不應該把它當成販賣焦慮的手段。與其在所謂的“忙碌和壓力”裡自我感動,不如想想如何讓每個奮鬥者都能有尊嚴地追求夢想。

而且我們從朋友圈轉發文章的人中可以看出,除了一些真的感同身受,確實是為了夢想在努力奮鬥的小夥伴們,還有許多學生、微商、正常上班族的轉發。這裡面的大部分都沒有像文章所說的那樣,更多的是熬著夜玩著手機,或許凌晨3點不回家也可能因為蹦迪。

所以生活不是廉價品,成年人的世界也不需要無病呻吟販賣焦慮,我們為了夢想拼搏,是為了未來有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

文章部分摘自澎湃新聞​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