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埋骨何須桑梓地,橄欖有緣眠英魂

文/許建軍

三月節,潤餅菜,海蠣煎……一個個與英雄相系的符號,記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反清復明”“、“揮師北伐、劍指南京、”海上視師”、“驅逐荷夷,收復臺灣”、“薨於臺南”、“遷葬橄欖”的歷史。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書寫一連串傳奇的,正是:康熙大帝題字稱為“明之海外孤臣、非朕之叛臣賊子”、南明隆武帝御賜國姓的延平王國姓爺、臺灣百姓擁護的“開臺聖王”、兩岸民眾共奉之“護國天尊”、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其豐功偉績,光宗耀祖,星耀寰宇、福及兩岸、可昭日月……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三月節下午,天空陰沉沉的,人心情鬱郁的,獨自一人,去膜拜、祭掃從小耳熟能詳的鄭成功陵園。

鄭陵大門,綠瓦紅牆三拱大門,高大巍峨,盡顯王者風範。拾階而上,兩側柏綠,花崗華表,分立東西,頂雕石獅,高高對視,九對旗杆,規格自高。大墓坐北望南,寬大石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這一寶地背有靠山,北朝南,風水絕佳。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矗立墓前,我感慨萬千,朱王的名詩湧上心頭:縞素臨江誓滅胡,十萬雄獅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英雄的斯人們,你是誓死要揮師北伐,面朝孤懸一方搖搖欲墜的南明小朝嗎?

曾經聽阿叔(鄭成功學術研討會延平分會的常務理事)許慶芳先生介紹過,鄭陵為鄭成功祖墳,鄭成功靈柩遷墓附葬於此。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鄭克塽奏請康熙皇帝,乞遷原葬臺南鄭成功墓遷回內地獲恩准,同年農曆五月廿二日,遷葬南安水頭康店村,與樂齋公合葬一瑩。鄭陵的墓系三合土構築,墓碑、墓道為石砌。墓碑高約70釐米,呈“山”字形,為花崗岩石雕琢而成。陵寢嚴格按照古代族輩先後,“祖孫同堂,父子共室”署名,故墓碑無鄭成功名諱。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1929年鄭陵不幸遭盜,直系後裔九世孫鄭君漢和父輩聞訊趕赴現場清理,水頭前宅、康店鄉親則上山圍觀。鄭氏族人於墓中,先後清理出頭發、玉帶、龍袍片、《橄欖山墓誌》(

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所立)等珍貴文物。

據1929年帶隊整理鄭陵的族人鄭維炳孫子鄭伏生回憶,當年出土的17塊玉塊由鄭成功後裔各房均分保管。族長鄭維炳保存三塊最多,其他各房或一塊或兩塊。鄭維炳將玉塊存放一密碼木匣子,內藏一冊子,上面用紅印泥蓋著17塊玉的樣式。開匣時如密碼輸入錯誤,箱子就會鳴叫。鄭伏生說,有時爺爺把木匣子當枕頭貼身保管。每到國姓爺忌辰時,各房將17塊玉集中擺放供桌,祭拜、展覽。國家一級文物,17塊玉塊現藏於南安市文管辦,保存完好。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1946年清明時節,鄭成功墓再次被盜,所幸無大損。

為何鄭陵位置現今不乏“位於水頭康店覆船山”之說呢?帶著一個更深更大的疑問,我反覆諮詢鄭氏後人、延平研究分會許慶芳先生、查閱相關文獻。

歷史的真像終於逐漸浮出水面。

鄭氏後人至今一直習慣把橄欖山中的祖塋稱為橄欖山大墓該山地形狀如“橄欖”得名“橄欖山”,乃先人口口相傳。歷史上許是清廷故意把“橄欖山”改為“覆船山”,隱寓鄭成功、鄭番及其海上帝國反清不成,遭遇風暴致翻覆,寓意龍脈永世不得翻身。鄭經康熙十四年孟夏親手撰寫《皇明石井樂齋鄭公暨妣郭氏志銘》中載:樂齋公,經七世祖也,暨妣郭氏,葬在南邑康店鄉柑欖之原,坐巳向亥。

文中的柑欖山明顯帶有閩南語說法,橄欖水果,閩南話橄欖為柑欖,故柑欖山就是橄欖山。墓誌銘下署
永曆歲次乙卯孟夏穀旦玄孫經撰勒,此乃重要實證。

橄欖山?覆船山?數百年鄭陵墓葬地山名之爭露端倪

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曾在省兩會建議:廢止 " 覆船山 " 錯誤叫法,恢復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葬地為 "

橄欖山 " 的原名。

想到此處,心中的一塊巨石落地。此刻,我再次站在朱王陵前,舉目環視四周。只見陵前山後,青松翠柏,鬱郁蒼蒼;相思叢竹,交替掩映;紙花爭芳鬥豔,山雀啷啷鳴唱,山風徐徐拂面,陣陣花香撲鼻,遠處覆船山麓綿延起伏,形似巨型橄欖。遠眺船形鄭成功文化中心,似巨輪欲揚帆遠渡重洋……

埋骨何須桑梓地,橄欖有緣眠英魂。歸來吧!橄欖山。起航吧!英雄海商大船。

鳴謝許慶芳先生核對史料,許勁松先生提供部分資料、鄭新新、黃允瑜先生提供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