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訪華,應當少指責多傾聽

美國防長馬蒂斯26日至28日訪問中國。這是他就任17個月以來首次訪華,也是他這期間的第八次訪問亞洲。這一次他除了來中國,還將去韓國和日本。

美防長訪華,應當少指責多傾聽

此次來中國訪問,說明馬蒂斯和特朗普政府依然願意同中國開展軍事對話。對話對於緩解兩國的緊張總是有益的,比在遠處僅僅憑著衛星偵察圖像來揣測對方的“戰略野心”要好。

不過既然對話,就要認真傾聽對方。美國的話語權大,善於自我表達,而且有能力放大自己的聲音,影響國際輿論的解讀。中國這方面的能力就要差很多。因此中美各項對話中,美方尤其要認真瞭解中方的想法,多換位思考,而不應帶著固化思維把中美對話當成教訓、威脅中方的機會。

希望美方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國防的基本性質,瞭解中國國家戰略與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對應關係。中國並非在搞擴張,中國的力量適當向外走,屬於崛起大國影響力的正常外溢,美國不應對此做肆無忌憚的惡意解讀。

中國沒有挑戰美國全球影響力的意圖,從精英群體到基層群眾,中國社會沒有那樣的野心。恰恰相反,中國人一直存在美國會遏制我們的強烈不安。中國要有能力維護國家安全和不斷擴大的利益,要捍衛好自己的發展權利,要在任何情況下防止外部強權對我們動粗,用充足的威懾力打消他們那樣做的衝動,這就是中國人真正在想的。

在作為國家安全政策基石的核戰略上,中國一直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這是我們不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最大的誠意。與此同時,我們的確擔心美國有一天會對中國進行戰略訛詐,所以中國需要擴大核力量,讓第二次核打擊能力更加牢不可破。不能不說,中國核政策總體上反映了我們戰略上的低姿態。

南海是中國的門戶,那裡同時是國際水道、存在領土糾紛,美國又在這個地區很活躍,這造成了對中國的綜合挑戰。中國對南沙島礁開展建設是將維護主權和保持區域和平統籌考慮之後的決定。中國沒有為此奪回其他國家非法侵佔的南沙島礁,也沒有向我們建設的島礁部署進攻性裝備,中國對挑釁迄今採取的回應都很剋制。

美方不接受中國建設島礁,是對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戰略歧視。美國在世界上有數百個軍事基地,卻對中國軍力投送能力的任何提升說三道四,希望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朝軍事領域做任何轉換。這不僅是霸權思維,而且是要求中國接受對我們來說很不安全的安排,這不是一種處理大國關係的建設性態度。

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理應不低於美國,這與無論中國發展得多麼強大,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影響力都應該高於中國是一個道理。美國如果不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諒中國的不安全感,不正確對待中國為消除那些不安全感所採取的必要措施,那麼中美的緊張就很難避免。

我們希望藉此次來華訪問的機會,馬蒂斯防長能與他的中國同行在尋找最大公約數方面取得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