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羅馬帝國分裂初期的拜佔廷社會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1)疆域: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及兩河流域部分地區。

(2)經濟:隸農經濟;農村公社;過境貿易。 

拜占庭帝國的源起與發展

(1)7世紀BC:“拜占庭”出現於歷史典籍。 

(2)4-6世紀:西歐“淪陷”,東羅馬帝國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地中海基督教文明。 注:原因眾多,如:優越的戰略地位、雄厚的經濟基礎、強有力的皇權專制。 

(3)8-10世紀:成為亞歐最強大的帝國,其首都與中國的長安、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並稱亞歐世界三大最繁華的城市。 

拜占庭文明:古典希臘羅馬文明+近東文明+基督教觀念+羅馬法制傳統之產物。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1)官方語言:希臘語。

(2)宗教信仰:東派基督教(1054年後成為東正教)

(3)統治體系:拜占庭皇帝為核心、大軍事貴族和土地貴族為基礎的皇權官僚統治。

(4)基本法則:羅馬法。 

中國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

(1)史籍上對拜占庭帝國的稱呼:“大秦” 、“拂菻”。 

(2)交往歷程

①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漢、三國時期。(《後漢書·西域傳》、《梁書·諸夷傳》)

②唐代始,兩國交往更為直接且集中在絲綢之路北端。

③波斯商人壟斷中國—羅馬、拜占庭的絲綢貿易;絲綢之路被波斯國鉗制。 

④此外還有中亞、西南亞和東北非中介國的干預

(3)絲綢的影響

①1世紀BC,中國的絲綢進入羅馬共和國 

②凱撒大帝曾著絲綢服飾出現在元老院,旋即成為時尚

③公元401年,皇帝狄奧多西受洗時,拜占庭首都以鮮花、寶石和絲綢裝點 

④當地生絲市場龐大(教會、賠款、出口),絲織業逐漸在東地中海岸發展起來。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拜占庭帝國封建化的歷史道路

(1)希拉剋略王朝(610-711年):軍區制。 

(2)伊蘇里亞王朝(717-802年):破壞聖像運動。 

(3)阿摩利亞王朝(820-867年):人民起義與社會矛盾。 

(4)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斯拉夫自由農民的依附化。 

(5)科穆寧王朝(1081-1185年)與普洛尼亞制度。

拜占庭帝國的經濟特點

(1)國控經濟模式:3世紀下半葉,戴克裡先(245年—312年)改革後民眾的身份、行業和義務均有嚴格規定,國家嚴密監控。 

①農業:

A)軛丁制:以一定面積的土地(軛)為徵稅的基本單位

B)軍區制:劃出軍事封地,授予為國服役的軍人(享有土地使用權),造就了受皇權保護的農民——士兵階層

②工商業:

A)行會成為國家監控的工具,行會成員世襲,會長由國家指定。國家通過城市行政長官對各行會進行監督。

B)國家壟斷手工業作坊:國控制衣坊生產官服和皇家專用紫袍;國控武器坊生產武器和鐵甲;國控制幣坊生產國家流通貨幣。 

(2)小自耕農和大地產

①隸農制:晚期羅馬帝國的封建因素和封建勞動者的先驅,在1世紀開始普及,奴隸獲得自營地 

②大地產:帝國設“皇產司”管理皇帝及其宗室之產業,產業具流動性;350S-370S,皇家土地大規模私有化,領主(貴族+教會)掌握社會、經濟大權。 

(3)軍農與自由農民村社

①軍農:產生於610年希拉剋略發起的軍區制改革,7-10世紀是以軍農為基礎的封建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

②農民村社:農民都被固定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之上

A)自由的農民村社:土地屬於村社集體所有,居民有自己的財產,地位平等。 

B)隸農組成的農民村社:農民向領主納稅,不具有財產權。 7.拜占庭的宗教:

(1)歷史背景【君士坦丁時期(324-363)-狄奧多西王朝(379-457)】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①傳統的羅馬多神崇拜導致無休止的爭論與教派分裂; 

②人民群眾的參與導致暴動和反政府運動; 

③東方教會分化,出現“異端”派別出現;

④東方君士坦丁堡教會與西方羅馬教廷衝突激烈化。

(2)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教派,拜占庭帝國以東正教為國教。

(3)東正教標榜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面

①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

②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③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④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

⑤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4)東正教在拜占庭帝國的傳播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①早期基督教因文化傳統、使用語言,傳播地域等差異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傳入歐洲東部、亞洲西部和北非東部的教會就是東派基督教會。 

②羅馬帝國分裂使東西兩派分化加深。

③東派教會在經典、教父著作和禮儀中主要使用希臘文,4世紀前後,有些東方較小古老教會已從使用希臘文的教會中陸續分離出去。

④7世紀30年代後,君士坦丁堡牧首對東方各教區的控制形同虛設(伊斯蘭教在西亞興起,拜占庭在近東統治區大大縮小)。

⑤8世紀,拜占庭皇帝與羅馬教皇展開了激烈角逐,最後以前者失敗告終。 

(6)9-10世紀東西派基督教的傳播

①西歐基督教:查理大帝征服的過程中“東進”,傳入德意志和中歐地區。 

②東歐基督教:以經商、貿易、文化傳播等方式進入巴爾幹半島、東斯拉夫地區。 

聖像破壞運動:里奧三世(717-740)繼位後開始的一場運動。

(1)原因

①一性派教義強調一個神性,耶穌基督的神性不可能用線條來描述;

②基督教會在皇權庇護下享有過多特權;

③基督教會享有過多田產。

(2)持續

聖像破壞運動運動延續了一個多世紀,時有反覆(726-802年,813-843年),對拜占庭政治、宗教、文化藝術影響深遠 

拜占庭與西方世界文化

(1)藝術:拜占庭藝術通過意大利傳入西歐各國,如查理大帝的皇宮、806年完成的亞琛大教堂。

(2)思想文化:有文字記載的作品上溯到9世紀後半期。拜占庭作家狄奧方著編年史,由教皇編年史家譯為拉丁文,成為西歐編年史仿效的模式。查士丁尼《羅馬法》西傳。十字軍運動後,東西交流愈加頻繁。

討論:拜占庭文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誘因?

支持者:君士坦丁堡陷落,許多人被迫攜帶書稿和古文獻出逃到西歐。 

反對者: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時,文藝復興“前三傑”中二人已經過世。 

查士丁尼時代(527-565年)

(1)特點

①君主專制與法典;

②對外擴張:北非、意大利、西班牙。 

(2)評價

領土的擴張與社會的轉型。 

拜占庭帝國的衰落以至覆滅

極簡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庭帝國歷史簡介

(1)穆斯林的攻勢:阿拉伯人與突厥人;1071年曼齊咯特戰役(拜占庭由盛轉衰的一大標誌)

(2)意大利的商業競爭:威尼斯與比薩。

(3)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陷落,一度建立拉丁帝國。 

(4)衰弱的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年)。

(5)1453年5月29咯,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