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小簡史(一)

潮州菜,簡稱潮菜,也稱潮汕菜,潮州菜在香港稱做“打冷”。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為發源地的中國菜,是中國南方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八大菜系之粵菜主幹。

潮州菜以昂貴著稱,其選料考究、刀工精細,且烹調方式多樣,著意追求色香味俱全,有中國最高端菜系之稱。潮州菜烹飪的最大特點是借重海鮮、主要烹調法有:燜、燉、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滷、燻、淋、燒等數十種。

潮州菜小簡史(一)

歸參熬豬腰

據史料記載,潮州菜可追溯到漢。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歎說:“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潮州菜小簡史(一)

七彩金盞

潮州菜小簡史(一)

麒麟送子

“潮汕與閩南的飲食文化共同點甚至可以追溯到更遠,如同屬史前時期的浮濱文化,同樣存在剝食後由蠣殼堆集的‘貝丘’遺址。”張新民說,很多由閩入潮的“福老”及其先祖也都是中原的名門望族。他們或者是為躲避戰亂南遷而來的,或者是罷官後佔籍潮地,總之多數出身富貴門第,是所謂的“鐘鳴鼎食之家”。正是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飲食文化和精細的烹調技藝,並且最終使潮菜由“蠻俗”昇華為一種美食。

張新民指出,正因潮州菜與閩南菜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所以閩南菜也能吃出潮菜味。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國名菜點選編6冊書中,潮州菜與福建菜就被同冊彙編到《福建潮州菜點選編》,而沒有被彙編到《廣東菜點選編》一書。

潮州菜小簡史(一)

清燉鰻鱺湯

此外,潮菜筵席也自成一格。例如:大喜席用12道菜:其中包括鹹、甜點心各一件。喜席有兩道甜菜,一道作頭甜,一道押席尾,頭道清甜,尾菜濃甜,寓意生活幸福,從頭甜到尾,越過越甜蜜。有兩道湯(羹)菜,席間穿插上功夫茶,解膩增進食慾。如此等等,與廣州菜,東江菜的風格迥然不同。

潮州菜特別重視配醬調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醬碟,一菜一碟,鹹甜酸辣,各有講究。而醬料中的南姜、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尤為潮州特產。潮菜醬碟繁多,蔚為大觀。

潮州菜小簡史(一)

潮州菜在講究色、味、香的同時,還著意在造型上追求賞心悅目。廚師用竹筍、蘿蔔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樣花鳥造型,作為點綴或菜墊,形成獨特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的特點,是善於烹製以蔬果為原料的素菜。對蔬菜果品,粗料細做,清淡鮮美,營養豐富,如護國菜、馬蹄泥、厚茹芥菜、糖燒地瓜等,皆為美食家所稱道。

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僅在於用料豐富,還在於製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有煎、炒、烹、炸、燜、燉、烤、焗、滷、燻扣、泡、滾、拌等,而且刀工講究。多樣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風味特色。

潮州菜小簡史(一)

潮州菜的用料特點

一 是水產品多。大半取於海族,魚、蝦、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製成許多名菜美食。

二 是素菜式樣多且獨具特色。它是通過肉類烹製而成,上席時見菜不見肉,是素菜葷做,使它達到“有味使三出,無味使三入”的境地,讓青蔬軟爛不糜,飽含肉味,鮮美可口,素而不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護國菜等數十種,是廣東菜系中素菜類的代表。

三 是甜菜品種多,而且用料特殊。紅薯、芋頭、南瓜、銀杏、荸薺、蓮子、柑橙、菠蘿和豆類等植物固然常用,而肥豬肉、五花肉等葷料也可製成上等名餚。

潮州菜小簡史(一)

以植物做的甜膩相宜,代表作品有金瓜芋泥、清甜蓮子、羔燒白果、甜皺炒肉等。潮菜尤以烹製海鮮見長,如明爐燒荸、生炊龍蝦、炊鴛鴦膏蟹、紅燉魚翅、紅(火文)海參等,都以新鮮水產品為主要原料,味道清鮮,鬱而不膩。又如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燉鮮美,保持原汁原味。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皺炒肉,其皮起皺紋,肉軟爛甘香,甜味清濃。

潮州菜還較講究調料,各樣菜餚上席時,必配上醬碟佐食,如生炊龍蝦必配橘油;生炊蟹必配薑末醋;乾燒雁鵝必配梅膏芥末;清燉白鱔、清燉水魚必配紅豉油。醬碟繁多,蔚為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