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好的學習法則

十個好的學習法則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全文 1865 字 | 建議閱讀 3 分鐘

文 | mikcjoust

今天要分享的學習法則來自於一本書——《學習之道》,作者是芭芭拉 奧克利(Barbara Oakley),一位從小數學成績很差,卻在某次偶然的機緣下,重新開始了學習,最後變成了別人眼中羨慕的成功的人,而同時她總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心得,寫成了一本書,而這樣的行動實踐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今天先說10個好的學習法則,明天再說10個壞的學習法則。

1、運用回想作者認為,讀完一頁書,看向別處並回想主要觀點。少做標記,沒記住之前不要畫重點,要先回憶。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於先前學習空間的室內,試著回憶要點。回憶的能力,即能夠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標誌之一。

要補充一點,我們還應該能在學習任何新東西時,都採用這個原則,比如,跑完步後,學做一到新菜,發現一個新的工作方法,回想有點反思的味道,不過這裡主要是說初次看到知識點的即時複習。

2、自我測試作者認為,任何內容皆可測試。無論何時皆可測試。抽認卡片是你的良師益友。

可現實往往要更困難一點,自我測試雖然容易做到,但是能不能接受結果,就另說了,比如,做真題時,隨時測試可以,但真實的考試可就不行了,這個習慣不能輕易養成,最好還是能,先真題訓練,然後測試,效果會更好。

3、對問題進行組塊作者認為,搭建組塊的過程就是理解問題、練習解題方法的過程,有了組塊才能在腦中瞬間閃現答案。解決一個問題之後,要將其重新排演一遍。確保在許久沒接觸這道題後,你還能解答出問題的每個步驟。把問題當成一首歌,在心裡學著一遍遍地唱,這樣讓信息合成為一個流暢的組塊,任何時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組塊思維很好,不過這個需要反覆練習才行,一開始最好嘗試從容易的問題入手,不斷分塊,慢慢鍛鍊自己對問題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漸提高才是更好的辦法,長肌肉沒這麼容易。

十個好的學習法則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4、間隔開重複動作作者認為,無論學哪門課,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運動員一樣每天安排些練習量。你的大腦就像一塊肌肉,它一次只能處理某學科上一定的練習量。

學習知識的確是這樣,需要不但重複,我們過去錯誤的理解是,知識是看一遍,知道了就算明白了,而實際上很多知識,最開始學習時,我們可能都會忘記,只要在不斷的聯繫實踐中才能加深印象。

5、在練習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題技巧這裡,作者的意思是,不要侷限在一個解題手法裡,但是作為考試來說,我認為,一種有效的解題辦法其實就夠了。對於成年人來說,練習中嘗試更多的技巧才有必要,比如,練習寫作,一種寫作框架能夠很好的滿足我們的寫作要求,但是時間久了容易,變成重複的勞作,這時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來注入新鮮力量。

6、注意休息學習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情,一定不要被所謂的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迷惑,更多的時候,學習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明白了了更多時候是乏味的,才能在苦中作樂,找到真正的樂趣。

因為每天堅持一點的學習,很容易就放棄了,這又和很多人認為的學一點就有一點是不一樣的,因為學一點可能會忘一點。

而好的休息是恢復精力的好辦法,要像繼續學習,就要注意休息。

7、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提問倒是沒問題,但是類比最好少做,因為錯誤的類比很容易走入錯誤的思維誤區,並不是說類比不好,而是不要輕易類比,類比固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的理解一個問題,但是同時可能也限制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

8、專注作者認為,要關掉手機和電腦上所有會干擾你的提示音和鬧鈴,並在計時器上設定25分鐘。你要在25分鐘之內集中注意力,並儘可能勤奮工作。計時器的時間一到,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有趣的獎勵。一天中安排幾個這樣的工作期間,能實實在在地推進你的學習進度。試著規定學習時間和地點,不要瞄電腦和手機,讓學習變得自然而然。

這是用番茄工作法來學習,對於成年人來說,會很有用,但是像對於學生來說,本來就有很多整塊的時間,刻意打斷,我反而覺得不太好。

專注力可以通過減少干擾來做到,不一定非要增加更多的休息時間,記得,我曾經每次上完高數課,都會在晚上花1個半小時整理筆記做習題,中間並沒有覺得需要休息。專注需要因人而異。

十個好的學習法則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9、困難的事情最先做作者認為,最清醒的時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難的事情。

這個我很認可,因為困難的事,一天還不能被解決掉,需要花很多天的時間才能被解決掉。

因為一旦開始拖延困難的事,到最後,就會成為解決不了的事情了。

10、心理對照作者認為,想象過去的你,對比通過學習能夠成就的那個自己。在你的工作區域貼一張圖或幾句話來提醒自己的夢想。如果覺得自己缺乏動力了,就看看它們。

如果真的能夠堅持到足夠長的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是如此的明顯。

持續踐行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意見。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