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電視媒體的壽命所決定的。《百家講壇》從開播一直以來都是相同的形式,內容也是文學歷史為主,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在網絡媒體、手機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下,它必然只能流行一陣子而已。就算單從電視媒體來說,除了央視,還有各個地方臺,近些年來文化類的欄目也是雨後春筍一樣的湧出,所以,新陳代謝是必然的。

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從節目本身來看,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首先是易中天這樣的明星學者,並不是常常能有的。大學裡不乏博學之士,但能把課講生動的還真不好找,尤其對於電視節目而言,如果節目講的乏味,觀眾就不會買帳。後面的酈波、錢文忠、蒙曼等人,講課藝術最多持平于丹,不如易中天遠甚。其次,節目格局越做越小。最初《百家講壇》定位確實是要“百家爭鳴”的,請的學者不僅有文史方面的,還有自然科學領域的。

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比如楊振寧先生就曾在《百家講壇》做過科普。後來,節目主要集中在文史方面,再後來縮小到所謂的傳統文化,國學上來,節目方向越做越窄。而且,請的專家也越來越不成氣候,最初都是周汝昌、葉嘉瑩這樣的巨擘,漸漸的就成了誰都能上,涉及到學術問題,根本壓不住場子,除了節目本身的原因,時代變了,類似的節目增多,並且網絡媒體的興起,這些都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

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比如一個老梁就分去了《百家講壇》不少的流量,不管怎樣,《百家講壇》是檔不錯的節目,豐富了我的中學時代。現在我偶爾還會關注一下,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別是一番滋味。江郎才盡,沒有更多的話題了。百家講壇開講至今,可以說從文學講到歷史,從軍事講到政治,從生物講到經濟,從遠古講到未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九流三教,前後幾千年的時代中和人有關的,無關的,該講的都講了,不該講的也基本上都講了,也沒什麼更多的好題材可講了。

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部分學者炒作學術,為了標新立異而立異,只為了出名而已。多數學者的觀點應該講都還是比較客觀和中肯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所謂學者為了抬高身價,故意語出驚人,弄出一些不一樣的觀點,覺得說出一些別人沒說過的,或者不敢說的就是有學問。學術自由應該提倡,帶有自己的主觀態度去理解文化也沒有原則問題,但是個別所謂的學者利用百家講壇出名之後。

以前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看了?

​沒有下限的整出一套又一套沒有原則和底線的觀點,譁眾取寵,顛倒黑白。不僅影響了學者自身的形象,也抹黑了講壇的光輝形象。審美疲勞,吸引力下降。講壇剛剛開講時,新穎的模式吸引了很多觀眾的關注,同時配上各種雜誌書刊的印刷,社會知名度極高,百家講壇上的觀點成為很多文化人引經據典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