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远去的QQ

正在远去的QQ

✎ 编 者 按

尽管移动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协作效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但我们仍然应该将目光投向人类本身,打败孤独、追求幸福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这是我恢复「日更」的第三篇文章,聊下我们常用的社交软件——QQ。

昨天,我在朋友圈里提问:“你有多久没有用过QQ了?”

没想到竟然引发了吃瓜群众们浓厚的兴趣,朋友们的回复也是“精(luan)彩(qi)纷(ba)呈(zao)”。

有人问QQ是什么?是那款古老的文件传输软件吗?

有人说都是95后才喜欢用QQ。

有人说要不是孩子班主任要建群,都快忘了QQ

有人说使用QQ暴露年龄了,so……

有人说每天工作都用,要在群里跟领导打卡。

……

我刚才在桌面上找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QQ,只发现了一款名为TIM的替代品(据说是QQ的无缝升级版),这时才发现我的Q龄竟然也已经有18年了。

正在远去的QQ

我的QQ号是高中时的好友送给我的。那个时候电脑还不是很普及,QQ也不叫QQ,而是叫OICQ(好像是Oh,I seek you的谐音),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少男少女们都躲在网吧里急切的和陌生人聊天倾诉,聊天室似乎再也无人问津,每个网吧到处都是标志性的“滴滴声”、“咳嗽声”和“敲门声”。

彼时,OICQ用互联网的方式帮我们推开一扇窗,认识新朋友。

吴晓波在《腾讯传》的前言中发问: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谁曾想过,这座火山中那些躁动不安的岩浆究竟是什么组成的呢?

是孤独。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是群居动物。在生物界,作为个体的人类实在算不得强大。之所以能表现出高于其他动物的智慧与技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逐步走到食物链的顶端,除了头脑和工具,主要还是依靠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群居环境中得到了传播和强化,而这些大概就是原始社会对人类的「赋能」。

因此,人的骨子里还是深深烙印着群居性。

马克思先生对于人的定义堪称经典——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失去了所有社会关系,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作为个体的人有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就是不断拓展社交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让自己融入某个特定的“部落”,寻找心灵的慰藉,抵御外界的困扰。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属于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离群索居,对人来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张楚有首歌就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觉得倒不至于可耻,但一定会感到恐惧。

恐惧这种情绪,与孤独如影随形。人类一出现,孤独和恐惧就出现了。每个人都在不断逃离孤独与恐惧。从山林到旷野,从旷野到城市,人类一代又一代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幸福安心的居所,无非就是赶走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被称为信息技术领域“弗洛伊德”的Sherry Turkle,在2014年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群体性孤独》,她认为,网络正在“带我们去到我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家人团聚,不是交流,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刷新社交网络;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发言,听众在对着手机发呆。我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

这正是现在大部分的社交网络存在的现状,我也曾在两年前写到,别让社交软件稀释了你的社交浓度。

回到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用过QQ了?其实我真正在意的是,你有多久没有像当年那样通过网络找到新朋友或者与熟悉的老朋友聊聊天了?Whatever,哪怕是线下的朋友聚会呢。

正在远去的不是QQ,而是我们与朋友一起碰杯、一起感怀的心情。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日更内容,祝你每日精进。

【参考阅读】

网络上的“表演”很累人,他们已经厌倦了,他们渴望靠近真实的感觉。年轻人越来越怀念那些正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们心里,手机和网络世界不是可以“逃离”的另一个“瓦尔登湖”。

——《群体性孤独》

故事书入驻平台

一点资讯 | 第一观点 | 智能帮 | 砍柴网

移动Labs | C114 | 通信世界网

……

2016年度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2015年度腾讯科技新锐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作者

有态度 有深度 有温度

GFM1983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故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