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根据2018年1月25日光明日报最新消息,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已在中国诞生,成果论文于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已经成功获得了两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牵头此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广东梅州大埔三河人,客家人,其伯父蒲良楼,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抗战英烈(详见网络新闻:愿你来生拥有幸福…… | 公祭日南京老人在遇难者纪念墙上找到那个客家烈士名字后痛哭)。

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蒲慕明博士

蒲慕明院士1948年在南京出生,1970年在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任教,2000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12月当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6月蒲慕明获得格鲁伯神经科学奖,因为蒲慕明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以精巧的实验和创新研究途径,帮助揭示了细胞神经学领域的一些关键‘秘密’,尤其是大脑神经环路可塑性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机理,即神经细胞如何依据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建立新连接或者改变原有连接强度”。

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2017年11月14日,在梅州举办的世界客商大会上,蒲慕明和郑时龄、叶嘉安、于起峰、黄路生、赖远明、吴清平、李蓬等8位客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第二届“叶剑英奖”。获奖者均为祖籍江西、惠州、梅州等地的客家人,在神经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客家人自古崇文重教,出了很多大学者和科学家,常见一门出几个进士几个博士,文风璀璨。以梅州为例,梅州是著名的人文秀区,有着“文化之乡”的美名。梅州籍的大学校长已有228人,国家级的院士23人。

对于此次体细胞克隆猴,蒲慕明院士说:“这一成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自从“多利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20多年间,虽然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今天这一难题终于被中科院首次攻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带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

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拔根毫毛、化身千万——今天,中国科学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蒲慕明院士说:“吴承恩真伟大,这么早就预言到体细胞克隆猴终将成功。”这样的成功,让中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上领跑世界。

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客家学者蒲慕明牵头实现吴承恩预言

中科院孙强研究员(左)和刘真博士在育婴室查看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情况

取得领跑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松下来。蒲慕明说:“我们的论文发出去,马上世界上就会有资源更多、人员更充足的实验室跟上。接下来我们还能不能保持领先,要看我们能不能尽快做出疾病相关的模型动物,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几年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生物前沿问题的攻克,是科学家意志和科学方法论的较量。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的研究,让中国在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上领跑世界。蒲慕明院士曾给生物博士们发过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足见追求科学事业的精神(邮件附后)。

蒲慕明院士有一段关于研究方法的精彩论述,他认为“信息量”与“创造力”之间可能是成反比的。每一个新存入神经网络的信息,都是对创造性处理信息的一个新的约束。知识累积愈多,脑中各式各样的框架也愈多,而这些已知的框架正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对知识极谨慎、有“抵制性”地选择吸收,可能是保持创造力的重要一环。

新的成功始于选题的成功,选题有前瞻式和回顾式。前瞻式研究的第一步,彻底检索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献,精读最新最“热”杂志里最“热”的文章,搞清楚这个领域里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问题。然后,你开始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设计自己的实验。而对于新手,宜采取回顾式研究:读几篇你所选的领域里最近的权威综述,从这些综述中选出几个你感兴趣,在这领域里已被公认的、接受的概念和假说,去图书馆寻找这些假说所依据的原始文献。在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后,你开始设计一个新的实验,用过去没有的新技术或方法,再度检测这个假说。

附:蒲慕明院士给生物博士们发的邮件(翻译版):

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发现如果再不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剧变,很快,Poo实验室就不是那个你们最初选择加入的高产出,第一流的实验室了。从过去六个月的实验室进展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数项目都没有什么进展。在我们一年前刚搬进伯克利时,我就清楚地表达了我对实验室中每一员的期望。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希望大家保证在实验室中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我提到了每周60小时是我所认为的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每天呆在实验室的时间的最低限。 当然,有极少数幸运的同仁如Florian,他已经发表了两篇Nature并有了一份在哈佛的工作,是可以稍稍的享受下生活了。但是实验室的其他人都不能像Florian这样奢侈的享乐。从现在起,我在实验室里立下严规:

1.每个人每星期必须在实验室50小时以上(比如说,每天八小时,每周六天。)这比我整个职业生涯每天所花的时间少得多。你们可能会比我聪明或者并不渴望成功,所以我并不以我的标准要求你们。

2. 工作,是指真正的搞研究,不包括上网,接发与科研无关的邮件(你可以在工作完成后在实验室或家中做这些)和过度的与科研无关的聊天。除了特殊情况,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不要太长。我建议大家每天花至少六小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2个多小时做阅读或其他和研究相关的活动上。阅读文献和书籍应放在工作之后。当你打算着手写论文时,建议将更多的工作时间用来阅读,搜索和撰写论文。

3. 当你们超过一天不在实验室时,必须用e-mail告知我(即使我不在实验室)。提前告知我你们的假期计划。对我来说,每年最多可以请20天的假。你们没有一个人在你们的时间表上汇报了你们的假期和病假(尽管我给你们签字了,但这是违反校规的),你们自己知道你们每年大概有多少天是没有待在实验室里的。

总而言之,我知道出于一些个人的临时状况,健康因素等,让你们时刻遵守这些规矩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你们出于个人生活方式不同而不遵守这些规定,我尊重你的决定并建议你早作打算,在一月31日以前卷铺盖走人,我会尽力帮你转去另一个实验室或找份工作。如果你能接收接收我上面说的这些条件,我会非常开心地为你的工作提供支持,希望比以前做的更好。

我已经看过大家2002年六月末所做的工作进展,祝愿大家的研究都进展顺利,这样一篇好的论文就胜利在望了(至少达到《神经科学杂志》的水平),如果那时你们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我就不得不请你在8月底离开我们实验室。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必须把一切都献身给科研事业。

工作时间:

每天仅仅工作8个小时是不行的。

对于一个博士或者科学家,每天仅仅工作8个小时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如果有人敢午休,那就马上卷铺盖走人,永远不要再回实验室!

假期:每年五周(包括春节,五一,国庆)。

上午必须早于8:30上班,下午早于1点上班。

每天用于看网页以及其他与科研无关事情的时间不得多于30分钟。

每天看报纸的时间不得多余30分钟。 小说和非科研性杂志不准带入实验室。 如果离开实验室超过1个小时,必须事先请假并得到允许。 除非紧急的事情,否则实验室的事情永远大于私事。

在这行里,每周只工作5天,即使是天才,也比要比一个工作7天的资质平平的人成果要少。 如果你在这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周只工作5天中成功了,哪怕只有一次,那你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