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殺兄篡位

李世民為何殺兄篡位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一早,太子李建成接到內線張婕好的密報,稱秦王李世民近日將有異動,要他注意防範。建成將信將疑,遂同四弟元吉一起入朝打探消息。二人並普策馬,不知不覺走入玄武門內,行至臨湖殿時發現暗處有伏兵,覺得勢頭不對,當即調轉馬頭準備逃走。在此恭候多時的李世民帶兵呼嘯而出,元吉急忙招架,朝其連射三箭卻都沒有射中,而李世民只發-一箭就將建成射死:接著,秦毛府大將尉遲敬德親率七十多名精騎而至,搭弓射殺元吉的乘馬,元吉倉惶逃入林中。世民策馬追趕,不料坐騎被枯樹絆倒,元吉返身奪下世民的弓箭,緊緊扼住其喉頭。正在這萬分危機的時刻,尉遲敬德及時趕到,元只好轉身再逃。沒有走出幾步就被尉遲敬德射死。太子的宿衛和齊王府精兵兩下多人,聽說建成、元佔喪命,一鬨而散,散兵遊勇胡亂擠踏,亂作一閉。於是,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進宮宿衛,高祖得知這-消息大驚失色,旁邊的大臣乘機勸說道:“建成、元吉無功於天下、反而暗中策劃陰謀。如今秦王誅殺了他們,實在是順應民心,功高蓋世。既然眾心都歸順秦王,陛下不如立秦王為太子,那樣天下就太平了。”高祖看到事已至此,只好隨機應變地說道:“這正是朕的宿願!”於是,高祖立即宣召李世民進宮,冊立為太子,從此軍國大事都由李世民處理。兩個月後,高租將皇帝寶座讓給李世民,自己當起太七皂米。這場刀光劍影的宮廷政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為何殺兄篡位

歷來史書中都記載太子李建成十分平庸,他為了能夠保證登上皇位,就屢次設計陷害秦王世民,並拉攏四弟元吉為伍、李世民忍無可忍,迫不得已奮起反抗,殺害了自己的兄長。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李淵和他的兒子們審時度勢,順乎潮流,起兵晉陽,進軍長安,橫掃天下,建立了唐朝。在這一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曾建立過戰功。李淵當上皇帝后,冊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並封李世民為秦工,李元吉為齊王。

武德二年,李世民奉李淵之命平定了劉武周,收復了幷州、汾陽廣大地區。武德四年,李此民又奉詔消火了河北竇建德和洛陽王世充兩大勁敵,鞏固了李唐政權。這一年七月,當李世民勝利返回長安時,他身披黃金甲,後面緊隨著二十五員大將和一萬匹鐵騎,鑼鼓喧天,人點鼎沸,好不威風!李世民受到了高祖和滿朝文武大原的隆重歡迎。隨若李世民東征西討,建立戰功,他逐漸受到高祖的重用。

據說李世民在平定上世充時,聽說附近有個名叫上遠知的道七能夠察知未來、預測吉凶,他當即與房玄齡微服拜訪。王道士-眼就認出了這兩位不速之客,“你們兩人中有個聖人,莫非是秦主嗎?”世民不動聲色。道土再三叮囑世民說:“您就要做太平天子,望多多自重。”從此,道土的話經常素繞在李世民的腦海中。

李建成對李世民的威望口益提高非常不安,使拉攏李元吉一起對付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為了給高祖李淵一個好印象,就積極爭取後宮的支持,和嫉妃拉關係,給他們送禮物,在她們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這些妃嫉素來與李世民有積怨,那是因為武德四年李世民打下洛陽以後,李淵派妃嫉們前往選閱宮裡和府庫的珍寶。有的妃嬪乘機向李世民索取寶物,有的乘機為自己的親戚請求官職,由於世民已經把寶物和官職都分給不自己的部屬,所以未能滿足這些妃嫉們的要求,她們使對李世民產生.了怨恨情緒,只不過長時間沒有發洩的機會。李建成給了後言嫉妃們好處以後,後宮的勢力使完全倒向了李建成、李元佔一邊。從此,嫉妃們便經常在高祖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

武德七午夏天,李建成乘父親。宣春縣智宮避轄之機想對世民動手,但義感到力量不足,是暗中派人聯絡慶州都督楊文下,委託他招霧精壯青年送到京師,企圖謀變。但是這行動被李世民察覺,並準備告訴父阜,建成超忙跑到李淵面前,叩頭謝罪,世民見他態度誠懇也就不再計較。

後米,李淵命建成、世民和元吉三兄弟騎馬比箭,建成故意讓世民騎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使李世民被摔下三次差點送命。建成見此計不成,又在一天夜裡召李世民飲酒.暗甲悄悄放了毒藥,使其吐血數升,險些送了性命。接著,建成又以重金收買李世民身邊的人,企圖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他派人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器l,遭到嚴詞拒絕。又以金啟誘招護軍段志玄也未得逞。不久又要調程知節出為康州刺史,這位老倔頭知其別有用心,表示寧死不看到種種計謀不成,建成只好改變招數,他以高祖的名義抓逐了秦土府的要員房玄齡、杜如酶等、同時,又借突厥人侵之機揮援李淵以李世民為帥,想在出徵前借餞行的機會實施刺殺。幸好秦王府偵知了這一毒計,李世民才免遭毒手。面對一系列的險惡陰謀,李世民只好奮起反擊,他搶先向父親告發建成、元吉與嫉妃淫亂,又揭發了他們的種種惡行,而後使親率長孫無層和尉遲敬德發動了這次武裝政變。

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結束,但是究克誰是這場政變的罪魁禍首則很難說。雖然從形式上看這是場兄弟殘殺的悲劇,然而悲劇不一定就有惡果。李世民登基後在歷史上的貞獻是歷代公認的,他的偉大功績有日共睹,堪稱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