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这章从檐柱上第一层枋子-小额枋开始装配。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小额枋从形状上说有两种:装在两柱间短直榫,两头榫长相等;装在角上的小额枋,直榫一边短,一边长,山面檐面长直榫还有上下位置区别。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山面角位置的小额枋出头很像穿插枋,大小差不多,高度位置还是有区别。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下面拿出小额枋的三维尺寸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檐面角上的小额枋,一端出长直榫,半短榫位置距圆弧中心64mm,短榫两端长度加64X2就等于廊步长,以廊步长定两中心线位置,这是画与檐柱配合肩膀圆弧线基准。圆弧尺寸上小下大,与檐柱收分相符。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山面角位置小额枋长直榫在上,其余尺寸与檐面角位置小额枋相同。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除了角上位置的小额枋,其余位置小额枋形状相同,尺寸不一。圆弧肩膀的划线中心基准就是其所处位置的两檐柱间长,两端各减64,剩下的是实长,就不一一列举了。

尺寸算说完了,尺寸数据来自原作原图。在建模过程中,第一参照原图已标明的尺寸数据,在没有标明具体数据时,按图形比例推算,在原作没有数据和图形时,根据其他书籍或古建实物推定。

采用按原图比例推算做法时,是先导入原图的扫描版,定义其真实模型尺寸。见下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图中比例尺单位是营造尺,十营造尺刻线位置我做的重合线长度为3201,误差为千分之一,可使用。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在定义好原图扫描版后,把立面图和平面图导入各自的空间位置,就可以进行推断检验了。这个过程就是这座单檐歇山建模的主要尺寸获得手段。

从则例图解得到的尺寸,一般和则例的权衡尺寸进行对比,以期对则例和建筑的关系进行更深的了解。在写文图解时,把这种对比写出和网友分享。一个一对比有点烦人,在这个装配中,等把由额垫板和大额枋、平板枋都装上,四种尺寸都全了再作对比。

下面拿进由额垫板。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由额垫板形状简单,和檐柱配合直榫,落在檐柱和小额枋上。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面托大额枋,在两檐柱间一般与檐柱上为大额枋开的燕尾榫槽下平面平齐。在角上,由于大额枋做箍头处理,枋头部分下面和枋身不等高,故在此处由额垫板和角檐柱的大额枋直榫槽下平面有台阶。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由额垫板的尺寸简单,用两檐柱间的间距减去两檐柱上垫板榫槽到檐柱中心的距离即可, 下面安装大额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大额枋从形状上说有两种,一种是柱间,一种是角上。柱间大额枋两端开燕尾榫,《营造法式》中称银锭榫;角上大额枋一端燕尾榫,一端搭交箍头榫。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搭交箍头榫直榫部分山面、檐面交叉互开槽,山面在上、檐面在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拿进三维尺寸标注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中,红色标注1760是廊深,也就是柱间距离,左红色数字是搭交直榫平面距檐柱中心的距离,右边是燕尾榫上面边线到檐柱中心的距离。这话说得够绕的,为什么是上面边线,而不是榫的平面?上图尺寸标注已经够多的了,再加一点细节也是添乱,来张放大的图细说说。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在放大了的上图中做了点手脚,把上面燕尾榫两边线做成绿色,并用绿色引线标注,12度是燕尾榫的角度;燕尾榫的榫头平面两边线,做成红色,用红色引线标注,0度53分,上大下小,是燕尾榫反向收分形成的;加了个尺寸:89度33分,这个尺寸一边来自燕尾榫上面边线绿色引线,一边来自燕尾榫的榫头平面边线红色引线,这是形状几何线条形成的角度,而不是上平面对前平面角度,上平面对前平面角度约为0度24分。后两个角度对这个工匠画线来讲没有实际意义,这只是客观反映大额枋和檐柱配合榫卯的几何图形线条。想用工程图标明尺寸与形状不易,拿个模型仰视投影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中,实际线、面形成的关系清楚,有助于理解轴侧尺寸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对画线有意义的标注是上图,划线基准是檐柱中心线。上下两面分画,基本尺寸、参考尺寸都有了。在这里主要用尺寸数据反映,角度标注不是主角了,比较接近实际操作。

用这么多的图形表现大额枋燕尾榫的形状、线条、尺寸,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使读者清楚与之相配的檐柱上榫卯的形状、线条、尺寸,榫卯配合,一凸一凹,在做檐柱尺寸图时,图少不容易标清楚,在此补上。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说到实际操作,任何一件物体总要有个实际轮廓尺寸,出图纸不能以虚拟尺寸为外轮廓。柱间大额枋外轮廓尺寸是这样来的。用间距(明间、次间、稍间)减去燕尾榫上面端线至檐柱中心的距离,就得出大额枋上端总长;上端总长减去千分之一收分(反向)得出下端总长。见上图。

大额枋的尺寸形状介绍的差不多了。噢,还差个山面角位置的尺寸图。拿进: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山面角位置的大额枋与檐面角位置的尺寸基本相同,就是搭交直榫开槽位置上下的区别。

大额枋之上是平板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平板枋是檐柱上最后一层枋件,它的榫卯形式下有馒头榫-和檐柱配,上有螳螂头榫-两相邻件配,还有角上的半榫搭交,上面与斗拱配留销孔。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角上搭交榫山面压檐面。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相邻螳螂榫阴阳相配。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模型在一根枋上做阴刻,一根枋上留阳榫,这样是为建模省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下面馒头榫两相邻枋头正好一边一半。下面拿出三维标注说说具体形状尺寸。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枋上留阳榫型平板枋的尺寸结构,以间距定枋肩的尺寸,留阳榫出头在两肩外。由于尺寸、角度多,为清楚起见,分别上两端的放大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螳螂头的尺寸标注。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馒头榫的尺寸、角度标注。

拿进两端阴刻的平板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这种形式的枋件总长就是间距,螳螂榫阴刻。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馒头榫尺寸细部。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螳螂头阴刻尺寸细部。

再把角上平板枋尺寸贴上: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山面角只是搭交部分一上一下,就不罗嗦了。

到这,把小额枋、由额垫板、大额枋、平板枋的装配和尺寸形状细节介绍完了,对不对呢?拿进原图校验一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在正立面图上,三枋和由额垫板的高度对应合适,我用红字标出了合多少斗口的数据。从上往下:平板枋3斗口,大额枋6斗口,由额垫板2斗口,小额枋4斗口。

与原图校验完毕,再和则例权衡表比较一下。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则例的权衡表,把我做的数据用红字贴在了表里,这样一目了然。

由额垫板的数据和则例权衡表一致,在这就不贴了。

在建模时,一般尺寸参考离不开马先生的《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一书,再看看马先生书中的权衡表。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一书第一版中的权衡表,这几项数据和则例一致。在第二版中,权衡表数据有了变化。见下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大额枋、小额枋的数据变动后,和建模依照的原图建模尺寸相符了,平板枋依旧。

这种权威参考书中权衡尺寸的状况,勾起了我的的兴趣,在能触及的范围内再多几个对比。

下图出自《故宫建筑图典》,紫禁城墨线图- 千秋亭。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千秋亭按图推算斗拱斗口为二寸,换算成公制是64mm,图中标注同为公制,单位为M。得小额枋高约4.375斗口。大额枋高约6.56斗口。

这是按整数斗口算的,在导入图中,如墨线图比例准确,斗口实际尺寸约为66mm多点,故宫测绘图更接近老的权衡尺寸。

下图:《故宫建筑图典》,紫禁城墨线图-乾清宫。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这张图有点意思,它给出了斗拱攒档的数据,尺寸为1M,给出了斗拱拽架的数据,尺寸为0.26M。这就出了个难题,你是按攒档的比例算斗口,还是按拽架的比例算斗口,因为这两个数出来的结果不统一。清式则例中规定攒档为11斗口,拽架为3斗口。

按攒档推算公制除以11得90.9mm,换算成营造尺,斗口为二寸八四(如是,已超过太和殿斗口数值)。图中标注小额枋0,56*0.40,大额枋0.72*0.40, 单位M。小额枋的高约等于6.2斗口,大额枋高约等于8斗口,这图我得校验一下。

下图为INVENTOR软件导入原图后的数据校验图,在草图模式下对应点上画上蓝色线段,测量线段实际尺寸。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从校验图中可看出,原图尺寸比例还是相当规矩可信的,图中绿圈中1米长度的攒档和测量画线对应,靠谱;90.9的斗口尺寸画线与图对应,靠谱。图中兰圈里圈定的小额枋、由额垫板、大额枋、平板枋四联尺寸画线与图对应的上,可信。右侧黄圈里是拽架尺寸验证,260尺寸也能对上。就按攒档一米这个比例数据,把得出的斗口比例用红字标在图中左侧相应位置上。

如按拽架数值推算,260除以3,公制86.67mm,换算成斗口为二寸七。小额枋的高约等于6.2斗口,大额枋高约等于8.3斗口。这和权衡表的出入更大了点。

还有, 现有乾清宫建筑为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清工部《工程做法》颁布于雍正十二年(1734),这是则例后的大型主要建筑。建造时,比其早一百多年建成的太和殿就在前面。太和殿的斗拱出跳就小于《工程做法》的斗口比例,并不按一个定数规矩。据测量,太和殿下层斗拱第一跳出七寸,第二跳出六寸九,第三跳出六寸六,合斗口二点四至二点五,不到《工程做法》三斗口的标准。但太和殿是先于《工程做法》39年的建筑,未受《工程做法》规矩,可未必不能成为后续建筑的参照。博主倾向乾清宫斗拱攒档对应11斗口准确,拽架3斗口比照规矩缩短了。

太和殿(1695)最新实测斗口88mm,合二寸七五(出自《太和殿三百年》),以前称二寸七(出自《北京紫禁城》)。

小额枋高640,约合7.3斗口;厚460。约合5.2斗口。

大额枋高805,约合9.1斗口;厚510。约合5.8斗口。

从这些数据看,大、小额枋的形状尺寸是随宫殿规模大小变动,这个变动超出一般权衡常数。权衡表数据应对应于一定规模的建筑。说到这,疑问出来了:不会随着规模变更斗口的数据随之变更吗!是的,可以,且有根据。见下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上图是《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一书中介绍的清式建筑中关于斗口用材规模的描述。规矩是有,前三级不知哪有应用实例。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一书中,最大描述是城楼上层斗拱用4.5寸斗口,接着纳闷又来了。

纳闷之一:太和殿应是当朝最大规模的建筑,斗口仅用到二寸七五,不到三寸,按标准在七级以下,怎么说得过去。还有,上表中斗口等级数据只有整数、半数,那太和殿、乾清宫斗口符合哪级。

之二:如太和殿斗拱用材采用一级六寸斗口,额枋用《工程做法》权衡比例做,那建成后会是什么样子。

之三:斗口用材和建筑规模的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在实际建筑中,权衡表的数据往往轻易被突破。

在权衡表中还有一项:单额枋与斗口比例,数据是六斗口。博主也拿实物目测做个对照。看下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这是《工程做法》颁布后的颐和园须弥幻境的建筑,建筑的单额枋斗口比例,目测突破六斗口的权衡值。绿圈中的白道是斗口的取值,旋转90度放在红圈内,比值超过七。当然这是皇上跟前的建筑,料用大点没关系。再看下图: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三章

这是五台山金阁寺中的建筑。比较方法一样:斗口取值,见大斗上的红色线段。复制旋转90度,粘贴在下面的平板枋和单额枋上。这很清楚,平板枋目测符合两斗口的权衡值,单额枋也就权衡值的一半。虽用料略显不足,但整个建筑布局、结构、木雕彩绘异常精美。

这回从装小额枋开始,说装配,说结构,尺寸来源,权衡对比,到后来,纳闷规矩哪去了,有点跑题说突撸了。

下个章节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