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非遗系列之——石家棍(拳)

导语

中国是武术的发源地,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习武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我国武术界,有三大武术发源地,一曰少林,一曰武当,再就是号称天下第六洞天的道教圣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峨眉山。中堡中堡石家棍(拳)就是师承少林。

历史渊源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以福建南少林寺“整军经武,图谋不轨”为由,带士兵三千余人“围剿”、焚烧南少林寺。南少林拳法传人洪门前五祖,突出重围,加盟天地会,广收门徒,矢志反清复明。

时中堡村朱坊村石氏上祖(因谱牒在上世纪“文革”时失传,上祖姓名未详)加入了天地会,并跟祖师学技达五、六年之久。艺成后获祖师恩准,回至家乡,广泛收授中堡石氏后裔为徒,传授技艺,并秉承祖上的遗训“强身健体,习武交友,锤炼意志,忙时耕种,闲时练武”。

为扩大门类,因材施教,就地取材,在教授“棍法”的同时,也教授“拳法”,使“拳法”与“棍法”互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中堡拳”又称“石家棍”。两种技艺,两种称呼,不分伯仲,流传至今。

基本内容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中堡石家棍(拳)法为武平客家武术主要流派。基本内容有单拳(棍)、双拳(棍)对打,单拳(棍)对双刀,单拳(棍)对耙头等套路。其手眼身法及挑、扣、拨、撞、劈、扫、斫、顶、缠、点、摆、压等功法与南少林拳(棍)法同出一辙。功法口诀为“气沉丹田,拳(棍)在心,拳(棍子)有强劲分两头。挑打力出两腕间,扣拨两足稳如山。横劈全靠中盘力,旋风横扫敌千军”。其主要套式有“龙出水”,“石敢当”、“龙摆尾”、“旋风横扫”、“斫紫倒树”等。

石家棍有:一、仙人指路。二、回马点术。三、挑拨千均。四、力搅蛟龙。五、单边侧打。六、翻江倒海。七、点地为营。八、猴子捺桃。九、力顶千斤。十、横扫秋风。

石家拳有:一、双拳冦耳。二、挡抓则击。三、防上直打。四、则踹。五、牛子吃乳(地方言)。六、矮子端橙。七、上扣直击。八、防裆直打。九、则步挡抓。十、霸王开弓。十一、双蛇出击。十二、双拳砸水。

重要价值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1.历史悠久。中堡石家拳(棍)在中堡起源,流行达五百余年,且代代相传,是当地人们心目中很神圣的一项重要的祖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2.家族标志。据不完全统计,中堡石家拳(石家棍)的拳(棍)法、拳(棍)术,套路、口诀已流行到本市上杭、永定和四川、江西、贵州等省,成为当地认祖归宗的一项重要内容。

3.救急救难。尽管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但石家拳(棍)在强身健体、锤炼意志、为人处世,救急救难、留住乡愁中还有积极作用。

传承状况

客家武术在武平,旋风横扫敌千军!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中堡石家拳(棍)防卫作用已悄然隐退。中堡石家拳(棍)仅剩健身强体,锤炼意志的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加之现在健身强体的体育活动项目繁多,大多青少年均对此拳(棍)术失去兴趣,有濒临失传之虞。

因中堡石家拳(棍)历来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凡练拳(棍)武术均由师傅口传心授,无系统文章记述,未成专门谱系。现能完整表演石家拳、石家棍的仅有石新昌1人。

结语

每当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里既是兴奋又是担忧。文化是先人遗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在一再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至关重要!

图:石新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