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武平的“哭嫁”习俗吗?

(林东祥/撰稿)客家女子,聪慧勤劳。既能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又能扶犁耕种,多能多才,贤淑贞德闻名遐迩。客家女出嫁也颇有特色,“哭嫁”尤具浓郁的客家风情。

你知道武平的“哭嫁”习俗吗?


“红丝线,锁鞋头,家家养女挑猪头。猪头进屋娘就喜,爆竹一响娘就愁。”

“乌云遮日天阴阴,女在房中泪淋淋。明日就要离家去,千箭万箭穿透心。”

客家人爱唱山歌。客家山歌晓畅洗练,情感炽烈。从小受客家山歌熏陶的客家女就是出嫁也是以哭当歌,以歌为哭,从而形成“哭嫁”风俗。在客家地区,如果出嫁时不会哭,或者哭得不出色,不仅会被人取笑对娘家没感情,也会被人识为才德能力有缺憾。

你知道武平的“哭嫁”习俗吗?


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家门口,迎亲鞭炮声响起,是出阁女子“哭嫁”的时辰。一般客家女在年岁尚幼时,就要随堂姐或表姐学习和体验哭嫁。真正到了别离家乡、别离父母,成婚嫁人的时刻,百感交集,喜忧参半。客家人说,出嫁女是食过(另外)一井水,甲(交往)过(另外)一村人,是出过世(重新出生)。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出嫁女既要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教导之恩,又回忆起兄弟姐妹的手足相濡之情。既回忆童年少年成长的欢乐,又向往婚后夫妻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愈思愈哭,如泣如诉,感天动地。

旧时客家女出嫁,有一些是固定的歌词,现代已没有了固定的歌词和格式,内容主要是难舍父母兄弟姐妹,感谢父老乡亲的哺育之恩,以及歌吟娘家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和对婚后生活的担心忧虑等。迎亲的队伍在客家女哭嫁时要不停歇地放鞭炮。女方家也应拖延着不肯打开大门。这时女方的婶婶、婆婆要在出嫁女身边不停地劝导,教她出嫁后要孝顺长辈,奋力劳动和持家,要品行端正,和丈夫家人共同创业。“皇帝的女儿也要嫁人”,婚姻是人生的必然历程,要出嫁女宽心释怀,叔伯婶婆一定会帮忙照顾年老的父母和稚弱的弟妹等话语。

到了不能推后的时辰,女方家才姗姗地打开大门。

而客家女在路上也要不停地哭泣,一直哭到男方家的大门口才止住哭声。

“哭嫁”成了客家山村世代相传、悲喜交集的婚嫁风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