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覺華島自然風光秀麗,形狀呈兩頭寬中間窄的不規則長葫蘆形,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最寬處4公里,最窄處1公里。全島由東西兩座山脈組成,島的東側是海拔198米的大架子山,島的西側為海拔182米的大明山,大架子山的東北部和兩山中間處,地勢平坦,居民多居於此處。島上有四個天然沙灘浴場:龍脖子浴場、城子裡浴場、南海浴場、山南浴場,浴場水清沙白。駐足海灘,你可以領略地質奇觀,奇形怪狀的巨石,俯拾皆是。來島度假,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漁民會讓你感受小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古風;70%的森林覆蓋率讓你體驗古島的原生態。經受過明清大戰洗禮的古城,讓你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登高遠眺:山勢嵯峨,千姿百態,水天一色,蒼茫無際。目前,覺華島已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遼寧省旅遊功能集聚區。2010年上島遊客30萬人。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覺華島,遼東灣最大的島嶼,海天交接處隱約可見。海島面積13.5平方公里。

2009年12月17日,覺華島旅遊度假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由覺華島主島和周邊的磨盤山島、楊家山島、張家山島三個離島組成。其中覺華島主島13.5平方公里,磨盤山島0.23平方公里,楊家山島0.22平方公里,張家山島0.68平方公里。覺華島主島有九個自然屯,居民3037人。覺華島東北距興城小塢碼頭12.5公里,西面與興城臨海產業園區相距5公里。

覺華島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地處華北城市群和東北城市群的交匯點上,西距北京400公里,東距瀋陽240公里。葫蘆島市交通便利。400公里半徑、3個小時交通圈涵蓋了北京、天津、瀋陽、長春、大連等20多個大中城市,覆蓋2億多人口。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海邊日落

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海島叫桃花島。島上一到春季,桃花盛開。因此,古代先民以桃花為島名。在《奉天通志》中,編者在錦州淘河島條下有這樣的按語:“淘河島一作桃花島,或謂今覺華島。”覺華其實是僧人的法號,佛教界尊稱其覺華和尚,孤竹人。他被遼聖宗尊為圓融大師,即一國師表。為紀念覺華大師,1290年桃花島更名為覺華島。

由桃花島、覺華島、菊花島再至覺華島,這座遼東灣第一大島數易其名,稱謂符號的頻繁變更,折射出的恰是此島厚重歷史沿革的滄桑記憶。走近覺華島,千年歷史彷彿一時光畫軸徐徐展開,戰國時代燕太子丹刺秦失敗後的顛沛流亡,唐太宗巡遊遼東時的避雨山洞,帝王之師郎思孝興建的恢宏佛寺,明清覺華島激戰遺留下的斷壁殘垣……

據專家考證,古興城縣城所在地就設在覺華島,歷史上的覺華島是比對面陸地還要繁華的一塊豐饒沃土。它的歷史卻要比遠近聞名的興城悠久得多。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大龍宮寺

在明代覺華島已成遼東地區的著名港口,明代晚期,這裡駐紮官兵上萬,戰船千隻,還囤有許多糧草。與古城、首山成犄角之勢,遙相呼應,成為明代遼東的海上屏障。

1626年正月二十三,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受挫。正月二十六,努爾哈赤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牽制袁崇煥;一面暗命騎兵主力進攻覺華島,由武訥格率領後金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奔襲覺華島。辰時,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後金騎兵馳突亂斫,島上水兵陣腳遂亂。城中囤積糧料被火焚,一時濃煙蔽島,火光沖天。後金軍隨後轉攻東山,萬騎馳衝,明守島官兵雖拼死抵抗卻無異以卵擊石。

此戰,明軍損失慘重,覺華島上的明軍7000餘名和商民7000餘丁口被後金軍殺戮;糧秣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被後金軍焚燒;覺華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遭摧毀,明軍、駐島官民僅有十餘人躲于山洞得以倖存。而後金軍所付代價輕微,戰後統計,陣亡人數僅為269名。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海邊風光

覺華島的明囤糧城,今存遺址,仍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為糧秣、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蹟,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清朝統一中國後,覺華島是旅順水師營巡哨的西端起點。在清代260多年的時間裡,戰火平息,漁民安居樂業,島上呈現出持續二百多年的太平景象。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海邊風光

考古工作者在覺華島東南的風涼山上,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多件磨製石器。這一重要發現也將覺華島的人文歷史由遼聖宗時代向前推進了數千年。

據史料記載,一千年以前的遼金時期,覺華島的名字和佛教聖地、皇室、朝廷緊密相連。這裡佛寺林立,僧侶眾多,覺華大師在此弘揚佛法,寺院發展到17座。“山當曲處皆藏寺,路將窮時又遇僧”,活躍著佛教的各個流派,海山大師郎思孝推崇的華嚴宗尤為興盛。遼金時代,這裡是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以大龍宮寺和海雲寺最為著名。到現在還被當地漁民稱為“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

印象興城之覺華島

菩提樹和八角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