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比飛向太空更浪漫的事嗎?普通人,也不要讓夢想變成隱私

1

還有比飛向太空更浪漫的事嗎?普通人,也不要讓夢想變成隱私

這不是效果圖,而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一輛真實的汽車飛進太空。

這輛櫻桃紅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載著一個穿著宇航服的“假人”Starman,飛馳在浩瀚的銀河。車裡播放著David Bowie那首著名的Space Oddity,還有一套阿西莫夫的微縮版《基地》三部曲。

動人的細節不止於此。比如車載顯示屏上寫著:Don’t Panic!

還有比飛向太空更浪漫的事嗎?普通人,也不要讓夢想變成隱私

比如這輛車的“主人”在社交網絡上發佈了一張細節圖,顯示這輛“太空飛車”是Made on Earth by humans。

還有比飛向太空更浪漫的事嗎?普通人,也不要讓夢想變成隱私

把這輛特斯拉帶向太空的,是SpaceX公司旗下最新的“重型獵鷹”火箭。這家公司和特斯拉出自同一個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這樣的場景已經不僅是科技奇觀了。

說得更準確一點,這是燃燒的甜蜜,終極的浪漫,令人血脈噴張的歷史瞬間。一人推動,商業主導,在向來以國家為主體競爭的航空航天領域,馬斯克真的像是這個平行時空裡的託尼·史塔克,給普通人帶來無盡的驚喜和希望。

這個星球上大概有數億乃至更多人曾說過,“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真的把征途拓展到星辰大海之中的,又有幾個呢?

馬斯克說,不出意外的話,這輛Roadster會在宇宙中飛行超過10億年。

我彷彿看見,一部動人心魄的電影般的真實傳奇,拉開了序幕。而這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有一個說濫的主題詞:夢想。

2

在今天這個時代提夢想,多少會讓人側目,甚至遭遇嗤之以鼻。

畢竟,無論是否在努力兌現,言必稱夢想已經是人皆如此的潮流。

但真正有夢想的人,是帶著光環的。馬斯克的創富傳奇,熟悉互聯網或者商業的人都如數家珍。從上世紀末靠Zip2套現,成為擁有豪宅、名車與私人飛機的富豪,到後來引領名動硅谷的“PayPal幫”,30出頭的馬斯克就靠自我奮鬥擁有了1.5億美元的財富。

但他如何與太空結緣,卻仍是一段逸聞。《三聯生活週刊》有一篇報道,我節錄幾段:

2001年,PayPal打算上市前夕的一天,馬斯克與他在賓大的老友阿迪奧·睿西開車從紐約駛向漢普頓。睿西也剛在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中撈到了一大桶金,他們開始思考怎麼處置這筆財富。“當我們開始談到太空時,就像講了個笑話,這太貴太複雜了。”睿西回憶說。又開了幾公里,卻又想,“可能也沒那麼貴那麼複雜吧”。開出紐約時,“我們決定,去全世界轉轉,看看太空裡有沒有什麼能做的”。

馬斯克於是打開電腦,登上NASA網站,搜索NASA的火星計劃,什麼都沒找到。“我以為它們已經在去火星的路上了,結果什麼都沒有。”馬斯克回憶說。一個月後,正在猶他州的航空航天顧問吉姆·坎特雷爾接到電話,電話中的人介紹自己是一位“互聯網億萬富翁”,要跟他談談。“億萬富翁”在電話裡暢想,“我要把人類變成跨星際物種”,然後要求“週末見一面”,還表示:“我有私人飛機,可飛去你家。”坎特雷爾回答:“不,我們在鹽城湖機場見。”

一切就這麼開始了。馬斯克跟坎特雷爾見了面,一拍即合,當即決定組團研究一下去火星要花多少錢。睿西說,當時想的只是,“買支火箭,裝只老鼠或糧食作物,送上火星,引起公眾關注,告訴全世界,有兩個有錢的傢伙能去火星。除此之外,別無他念”。他們開始全世界地逛火箭商場。先是在巴黎安排歐洲衛星發射聯盟Arianespace的人在盧浮宮對面的頂級酒店會面,“包下了整個頂層,開了60個小時會,30個小時派對”。

但歐洲的要價太貴,他們只好轉道去俄羅斯。馬斯克得到的信息是,俄羅斯有一種洲際彈道導彈,一枚700萬美元,原打算買3枚。“俄羅斯人每人面前兩瓶伏特加,每兩分鐘舉一次杯,喊著‘為了太空’,‘為了美國’,把我們全放倒了。”坎特雷爾回憶。去了4次,最後一次,馬斯克帶上2100萬美元現金,俄羅斯人說:“不,小男孩,我們說的可是2100萬美元一個,你的錢不夠嗎?”於是,在飛往倫敦的飛機上,馬斯克對坎特雷爾說:“我想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

此後,馬斯克把公司更名為SpaceX,開始將他的“火星計劃”公之於眾。他要做45億年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私人公民。為此,他高調地站到臺前,頻繁拋頭露面,因為“如果人們不知道我是誰,就沒有人會賣給我零部件。”

肯定有人會說,馬斯克有錢啊,畢竟有錢才有資格談夢想。他的確比普通人要富裕,但在飛向太空這件事上,他的錢並非轉圜自如。這場鉅額的賭注,不僅可能導致動輒數億美元的財富蒸發,還會讓他淪為笑談。這種壓力,又哪裡是普通人能夠承受。

事實也證明了,馬斯克的夢想需要自承其重。

2006年,SpaceX的“獵鷹1號”因為燃料管破裂發射失敗,從充滿希望到最終幻滅,只用了1秒鐘。一年之後,再次試射的火箭因為自身問題再次失敗。又過了一年,“獵鷹1號”第三次試射,升空兩分鐘後,火箭發出異常聲音,最終與地面失聯。

從滿懷希望,到陷入沉默,馬斯克和SpaceX的夢想急轉直下。如果第四次仍然失敗的話,公司將無力承擔第五次發射。就像之前很多壯志難酬的先行者一樣,在私人航天領域,SpaceX很可能會消散在風中。何況,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馬斯克的特斯拉都曾瀕臨破產。

但馬斯克和他的同事、朋友們不曾放棄,周遭的環境也給了他們支持。於是才有了今天的美夢成真。

我曾經看過一個橋段:馬雲帶隊考察谷歌,問創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谷歌的競爭對手是誰?

他預想的答案可能是微軟、蘋果之類,但佩奇說的卻是NASA。谷歌並不害怕FB、蘋果挖人,因為他們可以開出更高的工資或者期權,可即便NASA只有7萬美元的年薪,仍然有大量工程師趨之若鶩,因為NASA的夢想關乎整個宇宙。

馬斯克了不起,美國的互聯網工程師同樣了不起。他們都是心懷夢想又敢於兌現夢想的人。

3

《少林足球》裡說,“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差別。”但對很多人來說,沒有夢想並不恐怖,就算自己是一條鹹魚,只要有錢有閒,又有何不可。

還有人說,跟普通人談夢想很殘忍,因為空有夢想又沒有能力,只會徒增失望而已。

這讓我想到宮崎駿的《起風了》。

平凡的日本少年堀越二郎生在一個戰爭和災荒頻發的年代,但他始終擁有一個駕駛飛機遊弋長空的夢想。

雖然電影探討的話題比夢想更深,但當飛機開始在如洗的碧空翱翔,起風了,真的是忍不住的熱淚。

哪怕閃耀只是瞬間,哪怕終局未必美好,相信夢想且追求夢想的過程,就是一生不滅的感動。

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吧,只是現實打磨,歲月揉搓,種種煩惱糾結不順心,讓夢想退居身後,甚至羞於啟齒。

和體重一樣,夢想漸漸成了某種秘而不宣的隱私,唯有深夜獨處的時刻,才敢從記憶深處翻檢出來,輕輕觸碰,然後輕輕嘆息。

或許,我們真的可以再勇敢一點,再浪漫一點,再活得單純一點,不太計較地去做喜歡的事,過想要的人生。

哪怕普通人的夢想不可能像馬斯克那樣改變歷史,但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才會有真正的自我實現。

怕就怕,夢想早早地放棄了,人生也不過是東奔西突苟延殘喘,到頭來才明白,漂來漂去的人間並不值得。

在未來的10億年中,那輛太空中的Roadster都會循環播放Space Oddity。裡面唱:

I'm stepping through the door

And I'm floating in a most peculiar way

And the stars look very different today

星辰大海變得如此不同,因為這是夢想的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