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黃埔軍校在近代史上是很有名氣的,因為在這個學校裡培訓出來眾多高級將領,近代中國的各種大小規模的戰役中都有他們的身影,諸如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等耳熟能詳的優秀將領。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徐向前

從黃埔軍校1924年創辦以來,直到1949年撤離,一共招收培養了23期。有趣的是,眾多高級乃至頂級的名將基本都是在前6期裡的學生,之後的名將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黃埔軍校

首先,說到黃埔軍校不得不提的是孫中山,畢竟黃埔軍校就是在他和共產黨及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起初創辦軍校就是為了能培養優秀的革命人才,以此來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同時,這個軍校也是國共的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在那個時期中國是很混亂的,朝代的更迭,軍閥的崛起使得整個國家戰事連綿,一句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趁著那個時代的情況,誰都不缺機會,只要有能力就能上。於是乎軍校前幾期的學生出來後都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自然而然也就有很多突出的人才藉著機會成就英雄路了。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抗日

這裡的時勢造英雄需要戰爭,需要機會,可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怎麼就沒什麼人才出來了呢?

要知道那時候的軍閥其實並沒有特別好的軍事化素養,基本都是看誰的人多,裝備好。面對這樣的軍閥,只要稍加訓練後的將領,立刻就能在實戰中展現出來。比如胡宗南、陳明仁等一些將領,就是在北伐的時候表現突出,一下子就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

而相比起侵華日軍,別說軍閥了,哪怕是黃埔軍校裡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不夠看了,因此,好多畢業生抱著滿腔的熱血想要大幹一番的時候卻發現現實是很殘酷的,在戰爭中犧牲的數不勝數,更別談建功立業了。

有一組抗日戰爭期間的數據,國民黨軍裡下級軍官有13.4萬,可以說很多了,但是因為損失太快,學校都供不應求。每年補充軍官人數在4.5萬,這樣的高產情況下,別說學生的知識沉澱了,甚至有些剛來學校報到沒幾天就被派上戰場了,結果想都不用想了。

再看早年的學生,那時候戰爭還沒那麼殘酷,在常年的磨練中很多都成長了,而且肯定也升職了,到抗日的時候很多都已經是坐鎮指揮了,相比起還要去前線摸爬滾打的新兵肯定犧牲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孫中山

其次,孫中山先生還在的時候,他可是中國革命的方向,黃埔軍校就是為了改變國內現狀成立的,可想而知,因為孫中山先生的魅力吸引來的學生不僅是高素質,更是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的接受能力和執行能力都是很強的,加上孫中山先生的教導,留下來的都是一心只為救國救民事業的有志者,很少有庸碌無為的怕死之人。學校的文化氛圍好、學生素養高的,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個個頂天立地。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黃埔軍校

除去以上兩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黃埔軍校前幾期還是有很多我黨黨員的,那時候國共合作,大家都是共同成長,雙方都提供了很多優秀的教員執教,提高了軍校的整體實力。這也使得這個軍校快速上道,並快速培養出優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校長蔣介石

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孫中山先生去世後,由蔣介石執掌的軍校變了味,排斥我黨的人才,只培養自己的學生。最終還是讓黃埔軍校沒落,就連身為校長的蔣介石都放棄了校長職務,而後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是大不如前了。

黃埔軍校為什麼只有前6期名將輩出,而後沒落,十幾期都不出名將

軍人

無論過去如何,黃埔軍校在近代中國的發展上都有難以磨滅的重要地位的,不知道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