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

我們大多數人在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之間很容易地選擇了只面對生存現實,而逃避了對生存意義的追問。麵包總是要比“為什麼存在?”的探尋來得更實在、更切近生活。

是啊,我們都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人們都想在有生之年擁有更多地財富,享有更多地權名榮耀。而大多數人忘了甚至躲避了為什麼要擁有更多?擁有更多名、利、權、情有何意義?這些對我們有限的生命又有何增益?

我們總是渴求一個透徹的學說,這個學說最好能夠一勞永逸地解答我們對生存意義的所有疑問,可這是痴心妄想。似乎對於人生的終極意義的尋問註定回伴隨你的一生,直到你入土的那一刻也未必能得到確切的答案。這或許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吧!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而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以後的生活又會是怎麼一副模樣?

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

就像我們直到人終將死去,但我們又不知道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會死。我們知道存在於這個世界並非真有什麼意義,但是我們還是拼命地活著。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人的存在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有也瞬間即逝。因為在浩瀚的宇宙銀河中,地球不過是萬億分之一的扁舟,如此微不足道的地球也已經出現了四十多億年,而人類的存在才三百多萬年。並且在宇宙間無數星系的不息運動中,沒有一種力量可以保證地球不消失,人類也可以輕易隕滅。在看破這一切後也看破了自己:區區凡胎肉身,無法逃離脆弱生存,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打量同類,再打量自己。

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

當我們困厄的時候;當我們在為明天該做什麼而迷茫的時候;當我們在為家裡下一頓的晚飯愁苦的時候;當我們沒有業績被上司責怪的時候;當我們在為親人的醫藥費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我們想有更好的生活或者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卻囊中羞澀的時候;當我們在被朋友催債或是向朋友催債的時候;當我們的善意被別人誤解的時候;當我們的想法不被家人、朋友甚至 其他任何人理解的時候……,在這些強大而不可撼動的世俗和生存現實面前,我們感到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是多麼蒼白無力,我們毫無辦法。那一刻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擁有得更多一些。所以在強大而迫切的生存現實面前,很多人放棄了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和探索,以為這樣會更輕鬆。

真實這樣嗎?這就像一個人行走於沙漠,你覺得疲憊不堪了,於是把揹負的食物和水拋下。沒錯,你確實走得更輕鬆了,可是你能夠走多遠呢?

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

“君子固窮。”這是孔子對於君子在面對探尋生存意義的狀態的生動概括。我們一面要探尋“存在的意義”,一面要填飽飢餓的肚子,一面還要應對世俗,這是很奇妙的。但這並不應該使我們困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或者目的,那麼這種意義或目的不應該令人困惑,那麼渺茫而難於發現。”

面對生存現實的種種困境,我們只需致良知,依天道而行,問心無愧而已。

生存現實和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了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

再回到人生的終極問題來,我們拋開所有形而上的解釋,回到根本。生活的意義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期間沒有是非之爭。沒有刻意的企圖和努力的意義,而是一種人生的自然態度。

生存現實與生存意義

“人生在世,他的問題不是拿什麼做目的,或怎樣去實現這目的,而是怎樣去應付此生,怎樣消遣這五六十年天賦給他的光陰。他應該把生活加以調整,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這個問題跟如何去享受週末那一天的快樂一樣實際,而不是形而上的問題,”

“對於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觀念和評價。我們為這個問題而爭論,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評價都不相同的緣故。以我自己而論,我的觀念比較實際而少抽象,我以為人生不一定要有目的或意義。惠特曼說:‘我這樣做一個人,已經夠滿意了。’所以我也以為我現在活著——也許還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著,那就已經夠了。這樣看法,這個問題便變為極簡單,而不容有兩個答語,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林語堂先生對於人生目的或者意義的解釋對我來說是迄今為止最透徹的了。在這裡討論並引述,希望能給對人生的問題還困惑的你一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